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概要》共12章,分别对编制《概要》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以及摄入量参数、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和其他参数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获取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各参数分年龄、性别、城乡和片区的算数均值以及百分位数值,以及各参数分省的推荐值,有个别参数还列出了分季节的数据(本书的统计数据暂未包含西藏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
《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主要探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试图以可持续发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冲突,以社会正义协调发展与公平的冲突,以环境正义协调环境与公平的冲突,再以可持续发展统领环境、发展与公平。《发展的代价:环境与发展的伦理审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和健康代价进行了梳理,对传统的增长型经济发展观念以及作为其价值基础的经济理性和消费主义进行了批判,对环境正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内涵进行了剖析,对造成环境危机的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并试图从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找到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生态智慧。
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编*的《国际可再生能源 发展报告2016》内容包括:综合篇、产业篇、国家篇 三部分,不仅介绍了2015年年底前全球可再生能源产 业的总体概况,而且分析了主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近 期趋势,同时总结了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和非洲 共43个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战略目标、政策措施 及市场发展,为全社会关心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人 士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参考资料。适合各级政 府部门、可再生能源企业、及所有关心再生能源发展 的人士阅读。
本着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本书在总结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基础上,从经济地理视角系统梳理了环境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不同地理尺度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环境污染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影响的理论框架,强调经济转型制度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效应的影响。结合演绎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思路,本书从全国、城市、产业和企业的多尺度多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了转型经济制度、环境规制等对环境污染排放效应,通过建立污染型企业区位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环境”对企业区位、环境行为、企业空间动态及其地理格局演变的影响,本书研究表明,转型经济制度是解读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视角;而“环境”也开始**区位中的资源禀赋等属性,展示其中所隐含的成本、权力、福利
本书共7章,主要介绍了河流湿地公园的概念及其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重点讨论了湿地公园的保护、恢复和利用规划等内容,针对不同河流湿地的特征,从临沂市自然景观资源、民间工艺、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临沂市5个河流湿地的规划案例,希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为河流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和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旅游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陶建格、何利编*的《环境经济系统动力学仿真与预警管理研究》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放在研究的核心位置,特别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内容包括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当前经济规模与结构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环境经济系统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和预警管理机制,使经济发展回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br/ 本书基于系统方法论,构建区域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进行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演化仿真,运用社会系统控制论探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演化仿真结果,通过对比不同环境政策情况下环境经济预测,为选择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br/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的这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研究》共分八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与实践、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长沙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等内容。
1
王天义主编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在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全书共分12章,系统总结了渗滤液的预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脱氮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污泥与臭气处理技术,以及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方法等。本书介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技术细化到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每个单元以及工程安装和调试、运营等,内容系统、完整、案例内容翔实。 读者对象: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相关设计、建设、调试、管理人员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等。
无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系统阐述了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等,并以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规划为例,分析了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明确了青岛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关各类先进的实用技术,提出了由防洪减灾体系、供水保障体系、水环境修复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水文化建设体系和水管理建设体系构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并给出两个示范区建设规划 西海岸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大沽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我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借鉴。 王浩、黄勇、谢新民、侯希智、魏传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当前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前沿动态和*新成果,可供水利(水务)、农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
在国际持续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大形势下,行业减排方法学及技术实施路线图一直是其中一个国际热点问题。早在2005年6月,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六国商定成立的 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 组织,就成立了包含钢铁、水泥、制铝、发电和输电等在内的八个工作组,重点推进主要工业和能源供给行业的减排方法和技术方案。国际铝业协会、国际钢铁协会、国际可持续发展商会、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等国际行业协会(组织)也对铝、钢铁、水泥、石油等先后制定了全球范围的行业减排框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发展中,航空航海行业也曾率先开展了行业减排行动。低碳技术是实施行业减排行动的关键支撑。低碳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已是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许多发达国家更是将其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