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省、国家,定量揭示老挝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老挝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以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总结作者团队多年调查成果,阐述海南岛主要河流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物种资源现状,并根据资源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先介绍海南岛主要河流地理特征、自然资源,阐明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接着按照不同水生生物类别分别叙述调查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各大流域水生生物的组成、分布格局及多样性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后对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海南岛主要河流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海南省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可为海南省淡水生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环境心理与危机决策》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完成了生态监控评估系统的构建,探索了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的心理行为特征,提出了青少年心理筛查与危机干预的新方法,并将漂浮疗法引入患者治疗和心理辅导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从网络大数据整合角度,在人职智能匹配、领导危机决策和360度反馈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成果。《环境心理与危机决策》共六章:**章探讨了生态文明的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研究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危机管理方法,第三章验证了社区风险认知和民众情绪引导的途径与方法,第四章揭示了医患救治关系与民众抗逆成长的规律,第五章探索了网络数据背景下危机决策等新型途径和方法,第六章对《环境心理与危机决策》内容进行了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总结,并展望了环境心理学与危机决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附录部
我国含油气盆地深层碳酸盐岩经历复杂多期多类型成岩流体溶蚀改造作用,流体活动与构造/断裂作用密切相关,存在抬升-大气水岩溶、断裂-热液、沉降埋藏-有机成岩流体溶蚀改造作用。依据野外和岩心观察、室内测试分析、实验数值模拟等,开展不同流体属性类型识别,厘定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溶蚀改造动态过程,明确深层-超深层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提出有利相带奠定基础、断裂-流体改造优化拓展、深埋环境有效保持的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建立不同流体作用下储层发育地质模式,明确万米深层有效储集体类型。
本书通过分析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系统设计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如排污权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价格和费用、排污权跨区域跨行业交易体系设计、交易机构和交易平台及金融配套制度等提出技术方法和实施建议,并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外延——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实施建议。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的决策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经济、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破碎、敏感的生态特质,在吸纳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地貌学、地图学、生态学、测量学等对山、水空间生态认知原理的基础上,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建构出的“循水理山”山地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本书主要包括山、水空间的生态认知,山地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技术,循水理山中的自流井南部片区生态本底寻觅,循水理山中的山地城乡建设用地选择,山地城市生态资源的视觉景观化利用等内容。 本书可供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设计与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淮河流域**的湖泊,是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湖泊和苏北地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在区域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资源优势。本书共10章,从湖沼学的角度概述洪泽湖的自然地理、历史演变、社会经济,重点从水化学、沉积物、水生生物等方面系统分析其生态系统结构及时空变化特征,评估洪泽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诊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湖泊保护对策建议。
《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研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容涉及大气污染演化与经济成因分析、能源要素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的绿色发展评估指数、洁净空气的经济价值与大气污染的经济影响、大气污染物影子价格与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定价、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及其效果评估、区域雾霾治理联防联控与环保垂直化管理改革案例分析等内容。
废水处理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废水处理工程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到工程设计、建设、调试、验收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过程,物理分离、物化处理、化学处理、膜处理、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等各类常用废水处理单元工艺的功能特点、工艺参数和设计计算方法,食品饮料、化工、制浆造纸、纺织印染、医药制造、石油加工、电镀等 对水环境危害较大的工业行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常用处理技术和工程实例以及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和咨询中常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再生水回用水质标准的限值及标准中主要的强制性条文。 本书可作为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写作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详细介绍了陆海综合体监管体系。本书按内容结构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 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陆海综合体思想的产生背景和陆海综合体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角度介绍了陆海综合体的概念、特征和范围等属性;下篇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介绍广西北部湾陆海综合体动态监管技术标准与接口设计、动态监管新方法技术应用,并以陆海综合体网格大数据监管平台、海岸带资源与权属调查监管系统、广西涉海规划“多规融合”平台等实际应用案例详细介绍陆海综合体动态监管技术框架的组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