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五篇,分别为历史沿革与基本理论分析、 准则与欧盟准则研究、气候披露与漂绿行为研究、 实践与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准则制定战略与挑战。 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学界和业界了解 外ESG/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历史演变、前沿动态和热点难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通过分析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系统设计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如排污权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价格和费用、排污权跨区域跨行业交易体系设计、交易机构和交易平台及金融配套制度等提出技术方法和实施建议,并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外延——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实施建议。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的决策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经济、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通过分析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系统设计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在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如排污权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价格和费用、排污权跨区域跨行业交易体系设计、交易机构和交易平台及金融配套制度等提出技术方法和实施建议,并在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外延——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实施建议。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研究的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的决策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经济、环境管理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稻作流域水分利用率低且面源污染流失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产量稳产或增产的前提下,通过水分管理优化降低面源污染,已成为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热点。本书围绕稻作流域面源污染迁移转化特征,通过文献总结、田间试验、区域监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探讨了稻作流域水分管理优化对面源污染流失的防控效果,系统地介绍了稻作流域水分管理下面源污染流失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本书可供生态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专著以我国湖泊环境演变和管理战略为主线,由湖泊演变、湖泊治理技术与保护策略和湖泊保护与管理3部分组成。其中湖泊演变方面,重点分析了我国湖泊环境演变、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演变、湖滨带演变、典型湖泊演变特征和湖泊水资源与生态需水及水利工程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等内容;湖泊治理技术与保护策略方面,重点分析了我国湖泊保护和治理技术、湖泊保护与流域发展战略和我国典型湖泊保护和治理案例等内容;湖泊保护与管理方面,重点分析了我国湖泊水环境标准与法规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我国城市湖泊湿地保护、创新我国湖泊保护与流域协调发展理念、国外湖泊保护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和我国湖泊研究与管理等内容,对我国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及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书针对三江源草地与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功能区和河湟谷地农业供给生态功能区五大功能区,系统筛选上述区域近20年已实施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项目工程及关键技术;基于各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数据,评估各功能区已实施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五大功能区应承担的生态保护、修复、建设责任与社会发展集成模式,为青海省全面履行生态责任提供科学支撑。 本书可供从事高原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以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和 公园建设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以畜禽粪肥还田利用为核心,促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是提升土壤耕地质量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 本图集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获得的 手资料,并依据畜禽粪便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编制而成。图集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绘制了全国及分省的畜禽养殖分布、畜禽粪便氮供给量分布、作物氮需求量分布、土地承载力分布与土地承载力指数分布等5类专题地图。本图集系统反映了我国各地畜禽养殖粪肥养分供给和作物养分需求的空间分布态势,为各地科学编制种养循环发展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本图集可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供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农业工程、农业生态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回顾了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十年发展历程,介绍和解读了 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使命,以及顶层设计和政策部署,并围绕废旧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工业固废与危废协同处置等领域,从产业变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政策汇编、“十三五”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等多层面、多角度回忆过往事件,分享感悟,记录产业转型升级足迹以及展望新时代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和创新驱动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指导价值,可供生态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源节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大气颗粒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及大气颗粒物的疾病负担及经济学评价。第1章介绍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理化特性以及监测现状和标准。 第2章论述大气颗粒物暴露评估方法、健康效应评估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第3~6章系统介绍大气颗粒物暴露与不同健康结局的研究现况,包括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健康和传染病。第7章介绍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的人群和区域性差异,强调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的复杂性。第8章介绍大气颗粒物影响健康的一般和系统毒性机制。第9章介绍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如粒径、组分、来源)对人群健康效应的影响。 0章介绍大气颗粒物与其他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第11~12章介绍大气颗粒物的干预研究、疾病负担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本书可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实践。全书分为两部分, 部分理论与技术包括 章、第二章,具体介绍了环境污染生态修复的概念、目标、特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与类型。第二部分应用实践包括第三章至第九章,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地下水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耕地污染生态修复、场地污染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修复、矿山环境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中的调查分析,同时展示了16个修复案例。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本书系统介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化生态转型的概念、指标体系、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首先开展生态社区居民消费碳排放调查与影响评估,核算城乡居民碳排放水平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测算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碳减排潜力,并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模拟模型。然后,在四个典型案例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都平原区)开展实证研究;兼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城市适宜性管理方案落实到城市和社区两个层面。 ,提出城市和社区生态适应性管理措施。
本书是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破碎、敏感的生态特质,在吸纳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地貌学、地图学、生态学、测量学等对山、水空间生态认知原理的基础上,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建构出的“循水理山”山地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本书主要包括山、水空间的生态认知,山地城市水空间生态重塑,山、水空间形态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技术,循水理山中的自流井南部片区生态本底寻觅,循水理山中的山地城乡建设用地选择,山地城市生态资源的视觉景观化利用等内容。 本书可供城乡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设计与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聚焦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在系统分析公众参与绿色消费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文化对公众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同时探究农业生产者的绿色生产行为逻辑,挖掘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多环节实现机制。结合政府规制的多维度内涵,分析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和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的政策作用机制,从消费者、生产者、政府、媒体等不同主体出发,提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本书可供对环境科学、社会心理学、公共政策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学者、研究人员。此外,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社会公众,本书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综合我国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等重点河湖流域治理管理实践,研究建立了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与路线图方法学。系统梳理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建立了流域“治理进展—时间”历史演进图并进行治理阶段划分;总结剖析了 外流域水污染治理典型模式,凝练了流域治理的理念及策略,提出流域治理模式及治理技术方法。创新研发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制定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思路和流程,统筹提出了近中远目标,以结构化方式表达“三河三湖”各流域治理技术路线图。基于太湖、辽河系统治理总体思路,研究提出了流域有机物和营养物治理技术路线图。针对近年 长江、黄河大保护战略需求,研究提出了长江保护修复路线图和黄河治理保护路线图。 本书可供从事流域区域水污染治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