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2019年中国地震局给防灾科技学院下达了 大地震防抗救成功案例研究及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 任务,学院随即成立了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成功案例研究和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项目组,项目组多次实地走访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板重灾区 北川羌族自治县,访谈交流近百人次,悉心编录了24个震时避险案例和11个自救互救案例,并根据当事人自述将案例原原本本展现出来,让读者切身体会和洞察每个案例中的求生秘诀。 《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案例及指南:基于汶川8.0级地震北川现场调查》编者从专业角度对每个案例进行点评,深入发掘案例精髓和指导价值,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震时避险和自救互救进一步总结共性、提炼精华,形成经验启示录,以期在对基层地震工作者进行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时起到案例教学的作用,从而推动
`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多灾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对普查工作人员开展广泛的业务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普查工作队伍,是保障本次普查工作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培训效果,规范普查数据采集、评估与区划工作,确保普查数据和成果质量,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普查办)精心策划,组织自然灾害风险相关领域专家,围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通力合作,编写完成了培训教材丛书。各教材既独立成册、又相互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培训教材体系。本书是科普教材,主要对海洋灾害风险调查的知识进行介绍。
本书分析了 灾害概况及灾害风险分析状况,系统讲述灾害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和分类原则。阐述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灾害及人为灾害的特征、致灾机理与相应的防灾减灾技术方法和措施。介绍了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相关模型和综合减灾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可作为应急管理、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学习用书,也可作为应急管理、安全技术及工程、防灾减灾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应急管理、安全、环境、地质类专业办学方针和培养方向以及当今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将近年来 外在灾害机理、防治技术等方面的 成果纳入本教材,为应急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应急管理人才的培训发挥作用。
本书着力解决自然灾害救援现场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基础性、源头性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操性的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对策与措施。本书汇集了自然灾害救援现场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领域相关知识、实践经验,包括自然灾害与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估应急预案与演练、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估装备、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估能力、危险化学品侦检、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估、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对策与措施、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危险化学品安全防范与应急对策、自然灾害救援现场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案例分析以及常用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措施。该书可作为自然灾害救援现场危险化学品安全处置人员、消防指战员和其他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教材和工具书;对于建设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相关领域特别是基层人员应急管理、应急处置水平
《城乡灾害风险管理与实践》旨在探索成灾机理,揭示灾害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推进防灾减灾战略的实施,避免或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针对城乡灾害风险分析、灾害应急管理、灾害损失评估、灾后恢复重建、灾害保险和灾害风险规划管控等关键问题,以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等为对象,基于灾害风险评估分析,结合减灾与救灾工作,解析城乡灾害风险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为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本书聚焦城乡灾害风险,第1章概述了灾害风险的相关概念及其管理内容;第2章介绍了灾前单灾种、多灾种和灾害链的风险调查、相关评价方法和案例;第3章介绍灾中有关灾害的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人员避难疏散和应急救援等内容及相关典型案例;第4~5章介绍了灾后损失综合评估、恢复重建的系统框架体系和相关典型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 冰雪灾害条件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关键问题,以边坡为例进行了说明。首先,本书针对 冰雪灾害条件下土体冻深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冻土水热耦合计算中出现的迭代振荡、数值弥散或参数拟合不收敛现象做了算法改进,开发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加快了迭代收敛速度。其次,本书分析了 冰雪灾害条件下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荷载组合,进而进行可靠度计算,得出了 不利的工况组合。再次,本书对 冰雪灾害条件下的边坡设计基准期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不同等级边坡的设计基准期,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书针对 冰雪灾害条件下边坡的荷载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优化了分项系数。本书可供水利、地质工程专业设计和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科研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单位之一,承担装备建设、支撑和保障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市场调研,完成了多次国内外应急救援任务的装备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高效规范的工作程序。在总结多次救援任务装备的使用情况、分析国内外救援装备发展新进展基础上,按照 十四五 发展规划里提到的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建设要求,组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具有丰富应急救援现场和装备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编写了《地震救援装备实用手册(第二版)》。 《地震救援装备实用手册(第二版)》主要包括侦检、搜索、营救、通信和后勤等5类地震救援装备的基本功能、技术参数、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立足于装备使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常识,
本书通过梳理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变迁轨迹,总结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演变的原因,揭示演变的规律,为当下及今后我国应对海洋灾害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此,本书以应对海洋灾害的体制、政策及其运行机制为要素,将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分为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应对体制机制初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应对体制机制调整与发展和当代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综合开展四个部分,系统总结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机制从传统向现代变革历程,透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 与社会及诸多层面的互动。
无
本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实践工作需要,系统介绍了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单元的划分,对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各种常用安全评价方法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实例。对安全评价过程中查找出来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安全对策措施,并介绍了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过程、编制方法以及安全评价过程的控制。每个项目后附有安全评价师应知应会练习,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满足教学需求。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安全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安全评价人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为核心,共九章内容,依次为自然灾害基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森林(草原)灾害应急管理、生物灾害应急管理。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企 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读本。
刘玲主编的《火灾物证技术鉴定(武警学院统编 教材)》是一部关于火灾物证技术鉴定相关理论、方 法技术和实践应用的教材。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火 灾物证技术鉴定相关概念和工作内容;火场中 液 体类物证的快速检测、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鉴别方 法和应用;火场中金属类物证的快速检测、金相分析 、电子显微分析等鉴别方法和应用;热分析技术的基 本理论及其在火灾物证鉴定中的应用等。该书作为火 灾勘查专业的本科教材,还可以供相关司法鉴定机构 研究人员、消防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安机关的侦 查和刑事技术人员以及公安和消防院校的师生阅读和 参考。
本书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为核心,共九章内容,依次为自然灾害基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森林(草原)灾害应急管理、生物灾害应急管理。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企 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等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读本。
本书通过梳理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变迁轨迹,总结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演变的原因,揭示演变的规律,为当下及今后我国应对海洋灾害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此,本书以应对海洋灾害的体制、政策及其运行机制为要素,将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体制机制分为近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应对体制机制初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应对体制机制调整与发展和当代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综合开展四个部分,系统总结近代以来我国应对海洋灾害机制从传统向现代变革历程,透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 与社会及诸多层面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