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危及地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威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强烈的政治意愿。2016年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新的优选气候治理机制,形成了以优选控制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控制在1.5℃)目标为指引、以各国自主确定减排贡献目标和行动计划为基础、以定期优选集体盘点为激励的制度框架,极大地促进了优选应对气候变化靠前合作行动,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 当前世界各国自主减排贡献目标与实现优选控制温升2℃目标的减排路径之间尚有较大缺口,到2030年这一缺口将达约150亿t二氧化碳当量。因此,各国都必须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将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碳排放空间的制约,各国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走上气候
2018年,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各项研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与经济定量关系、环境法治、排污许可立法、环境社会治理研究、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际环境政策比较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专报、学术文章成果。这些成果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一些政策建议和方案已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2018年卷)》即是对这些专报、学术进行分类的成果。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在城市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让读者掌握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技术、诀窍和流程。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通过环境科学、循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方学者的研究,展现垃圾分类的多重价值以及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高海拔地区河流生态治理模式及实践》从生态河流的内涵和高海拔地区河流的特征出发,系统阐述高海拔地区河流生态治理内涵及发展趋势、高海拔地区河流现代特征、生态河流的生态系统组成及相互关系、生态河道构建及工程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有代表性的高海拔地区河流生态治理方案进行总结,以求能诠释和归纳治理高海拔地区河流可复制、能推广的先进经验。 《高海拔地区河流生态治理模式及实践》可作为设计院、水利局、施工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河道管理和新技术推广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跨学科设计方法,并详细说明了这一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理论、技术、影像和案例研究,使其可以适用于任何城市设计项目。作者认为,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日益关注,在城市设计中引入生态和可持续性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在构建环境的过程中毕竟是城市设计者把人类与其他生物体协调起来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设计者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和探索出多种重金属废水治理方法,如化学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等。研究发现,吸附法是去除废水中痕量或微量重金属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寻求新型、低成本、高效的吸附材料已成为目前外的研究热点。生物炭是指生物质在缺氧和相对温度“较低”(温度<700℃)的条件下热解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生物炭具有很高的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具有吸附、催化和抗生物分解能力,可作为吸附材料,在能源和环境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案例研究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丛书》的一个分册,从理论到实际、从基础到应用、从分类到综合、从实物到价值,采用国家分期试点编制案例讲解的形式,以承德市和宽城满族自治县为例,以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的存量、流量核算为目标,以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对象,全面阐述如何整合资源属性、资源利用过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信息,如何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实物型和价值型的存量与流量账户,有利于形象、深入地了解如何构建适宜于我国实际情况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对国家和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探索与实践、示范与推广有的借鉴作用。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关键技术/自然保护系列丛书》整体上分为自然保护区的体系布局、规划设计、保护对象保育管理技术、保护成效定量评价技术部分,对其宏观布局、内部规划、局部设计、保护对象确定、生存状况评价、生境调控管理、不同尺度的保护成效评估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提出了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研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自然保护区适宜规模确定和功能区划技术、保护对象保育管理技术,以及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解决了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科学评估的难题。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和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