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作者杨士瑛、陈培雄及众多科研人员历经25年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总结凝聚而成。内容涉及湾区海洋水文气象、泥沙与沉积、地质地貌、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和岸滩稳定性等众多内容。 《三门湾自然环境特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料翔实,内容齐全,分析有据,图文并茂。客观地反映了三门湾的动力环境、水质环境、地学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与海湾和谐相处,协调绿色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海湾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低碳,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耗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因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的碳排放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平衡,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也在升高,由此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濒危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能源结构转型不仅是供给侧的革命,也需要消费侧的响应。作为能源消费的部门(工业、建筑和交通)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用能的使用主体分散且数量大、负荷强度随昼夜和季节周期性变化、使用者行为方式对负荷影响大、建筑服务水平与能耗呈现非线性关系
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目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建设更多的变电站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但是随着变电站与居民生活空间接触日益紧密,使得人们对变电噪声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就对变电站的建设及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电站噪声控制技术》在介绍噪声基础知识、变电站噪声及检测、噪声控制基本方法、变电站环境噪声仿真计算分析软件开发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系统阐述了变电站噪声控制基本原则和变电站噪声治理改造实例。《变电站噪声控制技术》主要目的是为电力环保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变电站规划设计、噪声T程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及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也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案例研究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丛书》的一个分册,从理论到实际、从基础到应用、从分类到综合、从实物到价值,采用国家分期试点编制案例讲解的形式,以承德市和宽城满族自治县为例,以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的存量、流量核算为目标,以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对象,全面阐述如何整合资源属性、资源利用过程、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信息,如何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实物型和价值型的存量与流量账户,有利于形象、深入地了解如何构建适宜于我国实际情况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对国家和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探索与实践、示范与推广有的借鉴作用。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术和管理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解环境系统行为,而环境系统行为的研究离不开各种各样模拟方法的应用。本书详细讲解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过程、步骤与方法以及在模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并结合20世纪美国面临的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常用的一个有效工具——SteHa进行了大量的实例演示与分析。本书附录还简略介绍、对比分析了六种目前常用的模拟软件,包括Stella、Dynamo、Vensim、Powersim软件、电子表格和特殊函数。环境系统模拟对于帮助理解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的过程、机制和关系,解决环境系统各层面尤其是复杂环境系统中的各种动力学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书突出了模型在环境模拟中的作用,并且对模拟工具也有较完整的说明和应用,便于广大研究者与实践人员更好地掌握系统模拟工具,理解模型的运用,对于推动环境系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污染成为当今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POPs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2004年11月《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在首批限定的12种POPs削减与污染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尽管如此,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挑战依然巨大。2009年和2011年“POPs公约”受控名单中又分别增列了9种和1种POPs,即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商用五溴联苯醚和商用八溴联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及其盐和全氟辛烷磺酰氟以及硫丹等,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开展削减与控制。由于我国针对上述POPs的污染现状不清,污染来源和排放特征不明,缺乏环境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究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丛书》的一个分册,内容涵盖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发与应用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发的框架体系,从系统实际功能需求包括多源空间数据管理、关键指标提取、模型方法库建立和成果表达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与设计基础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损益核算模型,集成模型方法库,最后设计实现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系统,并在浙江湖州、河北承德开展了应用示范,为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秦大河主编的《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报告地方智库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和翔实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呼伦贝尔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和现状,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运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思路,提出了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不同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和生态产业发展思路。该研究旨在有力推进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有效巩固和提升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终将为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提供方向。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节能减排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监测仪器的计量性能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做好监测仪器的计量检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