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建立在对生物多样性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了评估各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促进各国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的初期,公约缔约方大会就决定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在一些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编制国家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中国是被选国家之一,原国家环保局作为项目的执行机构,自1995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开展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于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于1998年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污染场地处置 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由超过60位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活跃的污染场地管理项目经理和环境科学家共同撰写,全方位介绍了欧美污染场地管理和再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书共7个部分25章,一部分(~2章)概述了污染场地管理理念并介绍了污染场地土壤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第3~4章)是关于场地调查路线图和统计采样方法;第三部分(第5~12章)介绍了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危害评价理论在污染场地评价中的应用及污染物的暴露途径等:第四部分(13~16章)是关于场地污染物的生态影响;第五部分(7~19章)探讨了污染场地地下水的风险评价及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归趋;第六部分(第20~22章)介绍了可持续修复、原位修复、自然衰减等场地风险管理理念;第七部分(第23~25章)介绍了欧美国g-.污染场地的管理框架及其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星移斗转,春去秋来,在时代的大潮中,环境空气质量新保准的预报业务不知不觉已历经四年。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对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生态安全状况已成为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理论》将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全书分为三篇,共二十一章。一篇总论,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现状和问题;构筑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理论》的总体理论依据和主要理论成果;并从企业层、供应链和全社会三个尺度,对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进行具体探讨,由此创建超循环经济理论。第二篇生态文明论,研究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在此基础上,运用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理论研究生态
《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9章,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方法与知识体系,系统地介绍了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理论,轴承、齿轮及转子的故障诊断理论,典型的故障诊断方法和智能故障诊断理论。《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以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即从性能、振动、滑油状态、寿命损耗、无损检测等方面分别论述这些理论及其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对于重点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并尽量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做到图文并茂。《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生态修复工程零缺陷建设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的撰写和出版,就是为在新时期推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向高质量创新发展,进一步有效规范和提高我国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工作者“适地适技”和“适项适管”的认知水准,进一步减少或有效规避各种设计缺陷,促进设计工作更加质量化、效益化、时尚化,建立并形成持续改进的设计工作风格,继而推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业界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精益化的方向迈进。 《生态修复工程零缺陷建设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文库》共分生态修复工程零缺陷建设策划、零缺陷建设设计、零缺陷建设投资估算与质量管理等3篇17章内容。
秦大河主编的《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报告地方智库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和翔实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呼伦贝尔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和现状,综合分析了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运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思路,提出了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不同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和生态产业发展思路。该研究旨在有力推进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有效巩固和提升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终将为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提供方向。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的管理目标。 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
伴随着世界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节能减排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监测仪器的计量性能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做好监测仪器的计量检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众对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依法开展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很有必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电磁辐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收集整理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汇编成书。《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汇编》收录了电磁辐射环境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同时收录了部分标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汇编》供电磁辐射环境管理领域监管人员,从事电磁辐射相关行业、从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从事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等的工作人员使用。
本文针对已有过程模型多只考虑温度对于高寒植物物候的影响从而对高寒草甸群落物候期的模拟和预测能力不足,以及基本上没有考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异质性从而可能造成高寒草甸NPP估算误差较大,这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应用较广且机理性强的Biome-BGC过程模型为基础,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书是一本基于过程模型模拟三江源高寒草甸植被净一性生产力的相对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论著,可为相关学者和生态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