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耗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因化石能源的使用产生的碳排放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平衡,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地球大气的平均温度也在升高,由此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濒危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 能源结构转型不仅是供给侧的革命,也需要消费侧的响应。作为能源消费的部门(工业、建筑和交通)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用能的使用主体分散且数量大、负荷强度随昼夜和季节周期性变化、使用者行为方式对负荷影响大、建筑服务水平与能耗呈现
《美国废弃矿山场地调查与修复》介绍了废弃矿山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废弃矿山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流程和主要的修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解析了美国废弃矿山场地调查与修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主要基于管理制度创新、资金机制保障、修复技术示范等,可供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环保企业等开展相关工作参考,具有极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江南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水环境,江河湖沼等地表水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民众日常生活和饮用水源,本书选择民国时期嘉兴禾(民)丰造纸厂的废水污染与社会应对进行个案研究。全书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嘉兴禾(民)丰造纸厂“废水风潮”发展的过程,让这一持续数十年的冲突与纠纷得以重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认为,为了尽快使中国强大起来,在“救国”与“救民”的选择上,“救国”是靠前位的,民国时期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工业废水”会带来“环境”问题,废水几乎是未经治理就进行排放。而民众反对排放废水,也只是出于对清洁饮用水的需求,并非出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总体上说,这种发展思路给中国近代以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的破坏。
本书系统阐述了变质岩的类型、特征、成因机制和工作方法,可归结为三部分:篇为变质岩岩石学的基础,主要介绍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概念;第二篇主要介绍变质作用类型及相应岩类的基本概念;第三篇按照等化学系列分别介绍了各变质岩类的成机制。另外,本书对洋底变质作用与蛇绿岩套岩石学、地幔岩石学,冲击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产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不同化学类型岩石的变质作用,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以反映变质岩研究的新成果;书中后附有相关术语的英中文对照和视剖面的计算机模拟步骤,以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学工作者,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建立在对生物多样性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了评估各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促进各国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的初期,公约缔约方大会就决定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在一些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编制国家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中国是被选国家之一,原国家环保局作为项目的执行机构,自1995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开展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于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于1998年中英文版同时出版。
《污染场地处置 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由超过60位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活跃的污染场地管理项目经理和环境科学家共同撰写,全方位介绍了欧美污染场地管理和再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书共7个部分25章,一部分(~2章)概述了污染场地管理理念并介绍了污染场地土壤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第3~4章)是关于场地调查路线图和统计采样方法;第三部分(第5~12章)介绍了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危害评价理论在污染场地评价中的应用及污染物的暴露途径等:第四部分(13~16章)是关于场地污染物的生态影响;第五部分(7~19章)探讨了污染场地地下水的风险评价及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归趋;第六部分(第20~22章)介绍了可持续修复、原位修复、自然衰减等场地风险管理理念;第七部分(第23~25章)介绍了欧美国g-.污染场地的管理框架及其
《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共分10章和1个附录。章着重介绍了我国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特性和管理现状:第2章重点介绍了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特点和管理现状;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固体废物鉴别依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的制定情况和主要内容,对固体废物鉴别过程的关键点做了分析;第4章系统分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危险废物鉴别体系及其制定思路和方法;第5章是《固体废物鉴别与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的重中之重,系统介绍了我国2016年版名录的修订内容和修订说明,并对名录实施过程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第6、7章主要介绍我国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方法的制定依据,有助于对鉴别标准的深度理解促进鉴别标准在鉴别工作中的应用;第8章介绍了我国目前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鉴别管理情况:第9、10章是固体废物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水生生物监测工作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实施,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逐渐成为未来水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提供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作用,其群落结构随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不同藻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清洁水体、轻污染水体、中污染水体及重污染水体中均有不同类群的藻类生存繁殖。众所周知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淡水中称为“水华”)就是由J-部分藻类在的营养条件下大量繁殖所致。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水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的10个重点流域之一。具有面积广,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术和管理
星移斗转,春去秋来,在时代的大潮中,环境空气质量新保准的预报业务不知不觉已历经四年。
本书是一部事关北京风口地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百年大计的重要研究专著。从风水学上讲,北京系地处三面环山面向渤海的藏风纳气之风水宝地,然而在经济规模发展超出环境容量承载力的背景下,这种半封闭簸箕地形,很好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应防止可能演变为藏污纳垢之地。本书在学习靠前外城市新风规划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抢先发售运用暖通工程学“新风系统”概念和 “新风流动场原理”的研究方法,对北京风口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西北风口是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影响的优选变量因子。通过对西北主力风口地区风元素的导入分析,全面透视北京风口地区的生态本底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进而厘清还原本地风与水的涵养、风与沙的治理、生态资源与生态经济和产业经济的耦合等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评价了风口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2019 综合卷)》包括综合篇、长江水资源与绿色发展篇、长江港航与岸线绿色发展篇、长江保护与区域绿色发展篇等内容,共收录18章研究、咨询报告。综合篇,总结了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综合管理等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对策。长江水资源与绿色发展篇,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水足迹测算、用水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长三角城市水土资源协调利用、洪涝灾害演变及管理等内容。长江港航与岸线绿色发展篇,主要包括港口绿色发展、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河道砂石资源利用、水上服务区岸线发展等内容。长江保护与区域绿色发展篇,主要包括城市群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城镇化发展、物流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