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首先综述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赤字,量化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书针对稻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碳效益低等生产问题,探明保护性耕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机理。全书在重点阐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不同耕作措施、秸秆还田量、秸秆还田方式、秸秆处理方式下稻田土壤碳氮动态、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碳组分、团聚体碳固定和碳效益的变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的调控机理,提出了一系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碳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本书可供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科研人员阅读。
本书以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为主线,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抑制机理、烟气净化系统的构成、烟气除尘技术、烟气脱硝技术、烟气中酸性气体污染物的去除技术、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排放与控制技术、烟气中二英的生成与控制技术、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典型烟气净化系统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本书展示了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全貌、现有技术水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揭示生活垃圾焚烧及其污染控制的概貌,指出技术的关键所在及发展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垃圾焚烧及污染控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做了详尽和深入的描述,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德和人格完善的规律,介绍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知识和规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大类教材。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与质谱分析——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
环境作为新型有机污染物可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相比水体常规污染物具备完善的监控管理措施,水环境中环境类污染物研究和管控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全面开展长江流域重庆段的环境调查工作,掌握长江流域重庆段环境的污染现状,了解环境的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区域、提出管控对策是响应国家和重庆市的政策要求,是支撑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手段,也是确保水环境安全、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需求。 《长江流域重庆段环境类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共8章,章首先介绍了环境类化学品的概况,分析了长江流域重庆段环境类化学品风险管理的技术需求。第2章系统介绍了流域环境类化学品风险管理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3章叙述了环境类化学品的监测方法,为第4章开展水体潜在环境类化学品的全扫描筛查,及第5章开展水体和沉积物中重点
空气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危害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目前,“全球因空气污染每年死亡超200万人”。迫使“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 2015年1月1日起,环保部实时发布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这将积累海量大气环境数据。如何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借鉴新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大气污染新的科学规律,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选题旨在利用AQI高频海量数据资源,在运用传统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时间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等学科在处理高频海量数据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科学分析方法,充分挖掘西部多个城市群各城市空气污染的独特规律及城市群内各城市空气污染的关联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并进一步设计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治的费用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本书紧密围绕“污泥强化脱水理论与技术”这一科学目标,系统开展了基于末端处理处置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污泥物性测试方法、絮凝剂单独调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絮凝剂复合调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热水解预处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热水解污泥的流动行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总结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为污泥脱水减量化工艺设计奠定了理论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对解决污泥的脱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也可供从事水处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新疆额尔齐斯河科克托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是作者王希群、郭保香、张利等按照环保部和国家林业局技术规范、规程、标准以及相关要求,科考规划组通过对保护区实地调查、采集标本、收集相关基础资料、鉴定分析,形成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初步方案,在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形成出版物。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总论、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状况、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价值分析、自然保护区评价。
《2016年环境执法大练兵典型案卷汇编》为在全国范围内对环境执法大练兵行动的典型案例,进行选项、分类、排查、总结。并在分析个案的基础上逐级排查,剖析各个案的具体典型性,以利规范执法。 《2016年环境执法大练兵典型案卷汇编》是全国范围内对环境执法大练兵行动的典型案例汇编。
海洋污染是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聚焦近年来逐渐加剧的海洋污染问题,《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通过研究入海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入海途径,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海洋生物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阐明海洋污染物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防治海洋污染的措施,从而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在城市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让读者掌握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技术、诀窍和流程。《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通过环境科学、循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方学者的研究,展现垃圾分类的多重价值以及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自从我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公布实施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现代自然保护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农林垦殖、旅游开发、能源输送和海岸带等行业的建设项目评价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2011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T19-2011)替代了该导则后,评价依据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和延续,继续在我国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纪念我国第一部生态影响评价标准诞生20周年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影响评价还处在较低的起步阶段。除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外,评价依据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对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所受影响的评价不深入,
盐类涉及以锂、钾及盐碱地为代表的战略矿产和土地资源,盐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农业粮食安全等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盐类产业已经出现了发展不足的问题,本次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盐类工程科技中青年研讨会”的召开,对于促进我国盐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以“中国盐类工程科技的机遇、挑战、发展”为主题,围绕盐类地质、资源调查研究与油盐兼探,盐类化学化工,盐类矿山、采选、工业设计,盐类产业战略,盐湖生物与盐湖农业等5个专题展开讨论,呈现了我国盐类产业战略态势,阐述了我国盐类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国中青年专家在钾、锂、硼战略矿产的勘察,高镁锂比卤水提锂,稀释成硼,锂、钾产业化工业设计、盐湖农业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也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产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和能力建设研究》分为八个章节和附录,章项目概况,主要介绍项目背景、项目主要任务、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成果等。第二章理论综述,介绍相关概念、回顾了气候变化相关统计的定义概念和范围、应对气候变化综合统计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基础统计三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第三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统计理论构建,介绍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统计的概念、定义、方法与体系。第四章现有统计体系评估分析,理清了现有统计基础、指标关系与数据缺口。第五章实施方案及统计制度研究设计,重点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部门统计报表和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数据需求表的设计过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构建工作体系与开展能力建设,研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体系与机制,组建部门与
《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理解与实施》总结了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所面临的总体形势和二十年来我国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现状,结合我国专家全程参与国际标准修订工作对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详述了GB/T24001-2016新版国家标准的修订背景、原则、过程,以及标准引言、范围、术语定义和要求的理解要点;在对当前重点环保法律法规的进行介绍的同时,也针对新版国家标准要求的主要变化阐述了我国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