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盐类涉及以锂、钾及盐碱地为代表的战略矿产和土地资源,盐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农业粮食安全等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盐类产业已经出现了发展不足的问题,本次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盐类工程科技中青年研讨会”的召开,对于促进我国盐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以“中国盐类工程科技的机遇、挑战、发展”为主题,围绕盐类地质、资源调查研究与油盐兼探,盐类化学化工,盐类矿山、采选、工业设计,盐类产业战略,盐湖生物与盐湖农业等5个专题展开讨论,呈现了我国盐类产业战略态势,阐述了我国盐类产业面临的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国中青年专家在钾、锂、硼战略矿产的勘察,高镁锂比卤水提锂,稀释成硼,锂、钾产业化工业设计、盐湖农业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也认识到,需要进一步加强产
《量子力学(第3版)/高等学校理工科物理类规划教材》在系统阐述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同时,把量子态的纠缠性、不可克隆性、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等概念引入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并介绍了量子力学的新进展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及其物理实现、量子密码、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学的基本内容,以更新和丰富量子力学的内容。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术和管理
星移斗转,春去秋来,在时代的大潮中,环境空气质量新保准的预报业务不知不觉已历经四年。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做了详尽和深入的描述,介绍了大量的心理发展、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德和人格完善的规律,介绍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知识和规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大类教材。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较系统地介绍效率评价和航空碳排放政策建模的相关知识与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三块:航空公司效率评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对航空公司的影响评估、20战略(2020年航空碳中和增长战略)对航空公司的影响评估。《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既注重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和模型的创新性,也注重模型在实证研究上的应用。读者只需有的数理基础和经济管理学初步知识即可学习《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航空碳排放政策评估方法与应用》可供交通运输管理和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数据包络分析、政策建模模型等方法和实证研究感兴趣的教师及科技工作者阅读。
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书针对稻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碳效益低等生产问题,探明保护性耕作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机理。全书在重点阐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不同耕作措施、秸秆还田量、秸秆还田方式、秸秆处理方式下稻田土壤碳氮动态、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碳组分、团聚体碳固定和碳效益的变化特征及其微生物的调控机理,提出了一系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碳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本书可供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科研人员阅读。
《典型废旧稀土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技术丛书》重点介绍了稀土元素和废旧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贮氢材料、其他稀土材料等典型废旧稀土材料的处置和资源化技术。全书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上述六大类典型的废旧稀土材料的来源、特点、处理、资源化、高值化以及稀土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废旧稀土材料处理和资源化研究进展情况。《典型废旧稀土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技术丛书》可供废物资源化、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科学与工程等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微波-活性炭纤维处理有机废气》以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乙醇和甲苯为研究对象,以微波-活性炭为研究手段和方法,分析研究了活性炭吸乙醇和甲苯的原理,研究设计了载乙醇活性炭在氮气氛围中微波解吸及真空微波解吸两套实验流程,探索了其工艺实验条件。对反应器的设计、微波场中的温度测量进行了探讨,对吸过程及解吸过程的影响因素、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吸等温线方程,以D-R方程作为纯组分吸等温线对数值积分的精度进行研究,对AHEL模型的合理应用与纯组分Unilan吸等温线进行了研究。《微波-活性炭纤维处理有机废气》可供有机废气处理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为加强对传染性固体废物感染或传染疾病的管控,实现传染性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处置,同时为满足各级环保行政管理人员、环保企业、科研院校以及行业从业人员对传染性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用基础知识需求。《传染性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丛书》内容共分9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传染性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收集与运输、传染病及其防控,详细地总结了传染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同时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以供各级读者参考与学习。
噪声污染与水污染、气污染、土污染并称当代社会的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噪声扰民投诉突出。如何获取科学的监测数据,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的基础。随着公众对优质声环境需求的不断增强,环境噪声的监测能力将逐步拓展,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
《微波-活性炭纤维处理有机废气》以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乙醇和甲苯为研究对象,以微波-活性炭为研究手段和方法,分析研究了活性炭吸附乙醇和甲苯的原理,研究设计了载乙醇活性炭在氮气氛围中微波解吸及真空微波解吸两套实验流程,探索了其工艺实验条件。对反应器的设计、微波场中的温度测量进行了探讨,对吸附过程及解吸过程的影响因素、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吸附等温线方程,以D-R方程作为纯组分吸附等温线对数值积分的精度进行研究,对AHEL模型的合理应用与纯组分Unilan吸附等温线进行了研究。 《微波-活性炭纤维处理有机废气》可供有机废气处理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多方面的生态问题与公共空间需求产生的人地矛盾已成为突出的两大城市问题,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简称GI)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多尺度且可实施的生态手段。《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宜居城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GI的分项基础研究出发,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GI规划辅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整合等层序系统地构建了GI导向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框架。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GI网络进行系统地结合研究,构建了GI影响下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理论,在宏观与中观层面以南京为例实证了两者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对解决城市多重生态问题与公共空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绿色基础设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与质谱分析——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