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和背景,并重点分析了几类典型的高难度废水;水处理工程中的催化理论与工艺,包括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述、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催化剂的分类原则等内容;水处理高级催化氧化工艺中常见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与表征方法;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光催化氧化工艺、电催化氧化工艺、Fenton催化氧化工艺、微波催化氧化工艺、湿式催化氧化工艺、超临界催化氧化工艺。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针对长江河口湿地独特的类型、结构、格局和长期演变过程,集成多源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构建河口湿地长期遥感监测、分析与评估的方法,旨在完善河口湿地长期遥感监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实现长江河口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全书重点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长江河口湿地土地覆盖长期变化遥感监测,长江河口滨海湿地植被群落长期变化遥感监测,长江河口水体湿地长期变化遥感监测,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变化特征,长江河口湿地长期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长江河口湿地遥感监测数据共享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书可供海洋、地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等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主要修复理论和技术,系统阐述了土壤及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几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6章内容。分别为:第1章,概论;第2章,法律法规;第3章,生态损害鉴定主要技术环节及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别;第4章,土壤及地下水基础理论;第5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第6章,修复与风险管控。本教材可作为环境损害鉴定人、评估人、管理干部、大中院校学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知识,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和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篇为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诊断识别和农业环境损害溯源技术;第三篇为研究内容,内容包括基线判定、因果关系鉴定、农田生态系统评估;第四篇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农用地土壤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用水体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区大气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损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本书分成上中下三篇,共包括14章节,以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在“两山论”指导下,对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以及实现模式等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如何践行“两山论”理念提供参考。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本书分为部分,一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简述;二是重金属对植物、微生物毒性机制研究;三是植物、微生物对重金属解毒及机理;四是植物、微生物及其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本书的详情内容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及危害、我国重金属排放来源调查、植物对重金属的解毒及机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解毒及机理、苜蓿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研究等。本书适合环境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以作为从事环保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2016年9月,中国批准加入《巴黎协定》,根据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制订高站位、可实现的碳排放目标及顶层设计,并通过创新的机制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 本书以上海为例,从测算碳足迹入手,建立低碳城市核算架构和基准线。在识别上海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预判上海未来30年可能的碳排放格局;提出城市碳排放峰值目标,并分解为详细可操作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剖析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及创新机制,其中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重点。 此外,本书还回顾并评估了上海碳排放权交易的进展,对碳交易机制的关键环节——碳排放权分配及交易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提出了完善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人类福祉的角度出发,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类,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提供了标准和范式。目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福祉的关系等方面,但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还不够系统,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存在的重复计算和尺度上推问题也关注甚少。尺度外推和重复性计算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误差,不利于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决策。因此,研究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区域性尺度转换技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重复性计算剔除技术显得尤为急迫。 《中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评价/无价湿地》的出版得到了林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加快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建筑运行能耗日益增大,特别是冬季采暖供热。因此,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在建筑物的供冷、供热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保卫蓝天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且具有可再生、无污染或极少污染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基于能源革命和绿色能源的发展趋势,《地热能推动能源革命》分析了地热能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靠、储量巨大等优势,详细阐述了地热能及取热技术、地热能在城市供热和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与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地热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热能推动能源革命》的出版,对我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具
本书重点对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新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生理、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环境保护中微生物新技术及其应用等。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叙述简明,有的广度和深度,并增加了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为反映环境科学技术和微生物学新的发展,作者广泛参阅了外文献,力求在相对系统地介绍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适应环境工作者的需要,较多地联系环境方面的基本问题,并达到的深度,以便本书既适用于初学者,也利于有基础的人员阅读。
本书紧密围绕“污泥强化脱水理论与技术”这一科学目标,系统开展了基于末端处理处置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污泥物性测试方法、絮凝剂单独调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絮凝剂复合调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热水解预处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热水解污泥的流动行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总结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为污泥脱水减量化工艺设计奠定了理论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对解决污泥的脱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也可供从事水处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应急管理理论、脆弱性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收集整理了湖北省历史灾害数据,对湖北省自然灾害情况进行调研,以湖北省103个县市(区)为样本,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北省自然灾害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湖北省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进行风险评估,借鉴外先进经验,采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的模式,构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并提出加强湖北省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实现路径,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
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低碳环境友好技术(LCEFT)转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多边治理框架下,资金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等都被逐步推行。但推行的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如何促进LCEFT转移扩散以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外学者关注的难点课题。本书在全球气候变化威胁背景下。从微观层次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LCEFT引进、协同创新和创新扩散的博弈问题,对于破除LCEFT转移的“囚徒困境”。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态敏感型旅游地环境保护——地理学的凝视》选取大九寨和南岭为案例地,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居民与游客数据进行收集。通过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生计、文化、灾害等因素对居民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和景观环境、地理因素等要素对游客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经不同群体比较发现:(1)生计资本对居民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生计策略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旅游参与”不是协调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好的生计选择;(2)在地方依恋嵌入下,价值观、灾害后果认知、保护旅游地环境后果认知等因素对居民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文化群体驱动路径存在差异;(3)地理因素对价值观驱动游客环境行为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空间距离具有显著的削弱作用;(4)景观环境对游客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自然
为方便读者了解和学习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情况,本书编委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世界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内容包括69个 、地区和 组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历程、制定程序,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定位、作用、污染物项目、浓度限值、达标判定要求等。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从 视角了解各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情况。
本书共分8部分,第l章主要论述了生活污水特点、现状,人工湿地的构成要素、净化机理等问题;第2章通过植物筛选实验,筛选了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湿地植物;第3章研究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本地农村生活污水的去除效果;第4章了解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章研究湿地中酶活性与氮、磷去除之间的关系;第6章重点研究湿地植物的存在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第7章研究了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堵塞成因及缓解措施;附录收录了5篇和著作主题(湿地植物、氮磷去除、微生物作用、酶活性和湿地堵塞)相关的文章。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可供从事本行业人员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