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本书提出了适宜湖沼湿地的生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构建了湖沼湿地生态服务评价去重复性计算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定量描述和评估了典型湖沼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及驱动因素,并通过整合分析法进行尺度上推,对我国湖沼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 本书明确湖沼湿地主导服务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研发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湖沼湿地服务价值评估技术及其多尺度转化模式,并对典型湖沼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为未来湿地生态补偿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国家财政投资在全国2050个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考核断面(以下简称国考断面)上全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统一建设与管理,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数据共享”的管理目标。为了保证2050个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和数据准确,我们组织编制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实用技术手册》内容涵盖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维人员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操作技术和管理
星移斗转,春去秋来,在时代的大潮中,环境空气质量新保准的预报业务不知不觉已历经四年。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跨学科设计方法,并详细说明了这一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理论、技术、影像和案例研究,使其可以适用于任何城市设计项目。作者认为,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日益关注,在城市设计中引入生态和可持续性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在构建环境的过程中毕竟是城市设计者把人类与其他生物体协调起来的,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设计者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资源与环境一体化建设》共四篇十五章。篇为湾区基础篇,共3章,论述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状况、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第二篇为生态资源篇,共5章,以遥感技术为手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分类体系,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979-2016年资源变化特征,使用景观指数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近40年海岸线变迁及岸线间生态资源变化的特征,并对产生变化的驱动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篇为生态环境篇,共5章,从大气、河流、近岸海域、饮用水水源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着手,掌握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并对比分析各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篇为一体化构建篇,
《“环保管家”服务案例选编(辑)》根据环保管家服务的对象,将征集的服务案例分为县域环保管家服务案例、园区环保管家服务案例、企业环保管家服务案例、乡镇环保管家服务案例及其他服务案例。与传统的环境服务不同,以环保管家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服务具有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内容定制化的特点。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内容分为总论篇和专题篇两大部分。总论篇介绍了本研究的目标、思路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从中国到2050年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出发,勾勒出我国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进一步结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空间的约束分析,设定了实现既定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三种不同资源环境代价的情景。深入分析了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的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形成不同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变化图,并通过比较不同情景之间节能减碳潜力的大小、构成、来源,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各主要低碳发展路径的贡献度,以及各重点领域的主要减碳措施,形成到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图。专题篇分别对工业
海洋污染是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聚焦近年来逐渐加剧的海洋污染问题,《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通过研究入海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入海途径,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海洋生物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阐明海洋污染物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防治海洋污染的措施,从而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在城市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让读者掌握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技术、诀窍和流程。《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通过环境科学、循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方学者的研究,展现垃圾分类的多重价值以及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我国现阶段城市中人口和工业快速聚集,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同时,大多城市的高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动导致的暴露于污染下的人口数量增多,高污染高暴露致使城市健康问题的凸显,这些居民健康问题也必将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 健康中国2030 建设的要求,对城市空气污染造成的居民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进行合理评估,对环境卫生政策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遥感影像采集全国338个城市的PM2.5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SDM)分别分析大气污染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密度数据,利用暴露响应函数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然后结合早逝经济损失及相关医疗消费数据,采用生命统计价值法(VSL)和疾病成本法(COI)计算经济损失。最后根据排放量网格化数据结合In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多方面的生态问题与公共空间需求产生的人地矛盾已成为突出的两大城市问题,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简称GI)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多尺度且可实施的生态手段。《绿色基础设施导向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宜居城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GI的分项基础研究出发,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在城市GI规划辅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整合等层序系统地构建了GI导向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框架。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GI网络进行系统地结合研究,构建了GI影响下的生态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理论,在宏观与中观层面以南京为例实证了两者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对解决城市多重生态问题与公共空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绿色基础设
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巨大威胁。选择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开发的典型区域为例,包括福州罗源县石材矿开采区、江西赣南稀土矿主要开采区、湖北大冶铜绿山多金属矿产开采区、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以及辽宁鞍山铁矿开采区五个区域,利用多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并结合其它基础数据,调查并分析上述矿产开采区域分布及十年变化、矿产开发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状况,分析植被破坏与恢复、尾矿堆放与分布情况以及居民点变化情况,分析典型区域矿产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区生态系统质量十年间变化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
《山地城镇河流和湖库水质保障与运维技术》针对重庆市次级河流和湖库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治理、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美丽重庆建设的目标,通过调研国内外水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山地城镇河流和湖库水体污染机理及过程,整理、汇总次级河流和湖库水质保障技术与水质运维技术,展示技术应用及示范的有关情况,为次级河流和湖库的水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