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的研究成果。本书论述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和分级的理论与技术方法;阐述了构建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与监控技术库的方法。阐明了基于信息采集技术、传输技术、数据库与网络架构技术的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详述了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在典型化工园区和典型区域的案例;介绍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行政体系、管理机制与管理原则等;展示了基于Web GIS的环境风险源识别软件系统、重点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的构架和功能。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总结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适合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与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步骤及方法,并以全国及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黑河、东江、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十大重点流域为对象,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应用示范,为全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供从事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本皮书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依托,以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更新民众观念、提供决策咨询、指导工程实践、绿色发展为己任,将国家“两屏三带”规划西部功能区细化,进行科学规划、组织与实施,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践,科学制定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考核评价模型,对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等级指数进行评价、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给出每一生态屏障下一步建设的侧重度、难度和综合度等具体建议。跟踪研究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展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森林、草原、湿地与耕地、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流域和生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系统阐述了冰冻圈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理论方法、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等冰冻圈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也是冰冻圈科学有关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研究内容也是国际上未有的创新领域。《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主要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适应为对象, 针对不同冰冻圈要素影响的关键对象,以研究案例形式较翔实地分析了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等产生的影响及其脆弱程度和冰湖溃决、雪灾等带来的灾害风险。
《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首先综述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赤字,量化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也不断健全和完善。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帮助广大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及时熟悉和掌握政策要求,提高工作水平,较为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组织汇编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可作为各级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技术评估机构和相关单位人员在开展业务工作时使用。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2012-2014年,黑龙江省对省内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和重点湖库进行了水生生物群落和鱼类生物残留等相关监测,分析了监测区域内底栖动物和藻类的群落特征,对各断面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开展了流域背景断面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对鱼类生物体残留进行了监测,同时对鱼体进行了组织切片观测和遗传毒性监测,对鱼体健康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一、监测区域水生生物群落较完整,多样性较丰富 三年间,在46个断面采集底栖动物样品597个,总体上监测区域物种较丰富,物种数逐年增加。流域内多数点位群落结构较完整,较稳定;水生昆虫分布广,种类数量多,是多数点位的优势类群。 各背景断面、松花江下游佳木斯.同江江段及黑龙江均能采集到水生昆虫中的敏感种类,包括(衤责)翅目、蜉蝣目多个物种,有的点位以优势种存在。毛翅
本书着眼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估体系,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并按照资源和环境的大类逐步落实评估体系的要素层、要素和具体的量化方法,从而展示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估体系的构建过程。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评估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与预警体系两项工作的重要性及探索属性,本书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第2章和第3章分别对两个体系的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总结两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体系的编制思路,搭建体系框架;第4章探讨两个体系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第5章以深圳罗湖区为例,详细示范了如何运用本书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体系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与预警体系对区域现状进行
《水环境治理技术》是一部很好的学术著作。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水环境的治理角度,阐述了治理水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具体介绍了水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水环境治理的技术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本书主要介绍了环境空气中超痕量POPs的样品采集、前处理和分析等方法,适合国内各实验室检测技术设备现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包含了目前POPs检测技术的*进展,这些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控制的有机氯农药、毒杀芬、二 英等21种POPs,还可为其他同类化合物的分析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分析等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环境监测人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全面,涵盖了常规的水、气、声、土壤、固废、生物及应急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自动监测等;二是系统介绍了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环境监测安全知识、化学实验室分析基础知识、大型仪器分析基础知识、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等;三是包含许多典型监测项目,编写人员着重强调重点、难点、注意事项 并将大家在多年监测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传授给新人,使新人少走弯路;四是书后附录包含许多相关试题,形式有填空、判断、问答和计算等,可巩固学习效果和全面考查学习成效。
本书首先介绍了我国部门及省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规章,系统阐述了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再者,本书探讨了不同专项规划SEA指标体系的应用和研究,重点阐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并系统研究了不同技术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情景分析法、生态学方法、大气模型以及噪声地图等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然后,本书研究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评估的方法、标准和评估框架,案例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接下来,本书结合典型案例,综合介绍了滨海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学实践经验;*后,本书针对当前中国SEA发展的问题,提出改善SEA效果、促进SEA发展的方法和建议。
本书为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本次修订保留了《环境监测》(第四版)的基本框架,根据学科发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修改与补充。主要调整和修改的内容有:遥感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并更新了部分分析方法、标准等。 全书共十章,分别为:绪论、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遥感监测、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本书配套大量数字资源,读者可以登录数字资源配套网站拓展学习,还可以登录爱课程网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 环境监测 和中国大学MOOC 环境监测 。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包括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布设、气态污染物(SO2、NO、CO、O3)的监测原理和仪器操作、颗粒物(PM10、PM2 5)的监测原理和仪器操作、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国家网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监督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内容基于环境检测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实践编著而成。全书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检测信息服务系统概述、建立环境检测信息服务系统项目、MVC架构及其应用、EF架构与实体模型设计、前台功能设计与实现、后台功能设计与实现等。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例丰富,层次有序,结构鲜明。本书适合计算机软件开发初学者、大中专学生及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和高职院校教材。第2~6章配有代码电子版,读者可扫二维码获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其中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本书针对粉尘、微生物及空气主要气态污染物如甲醛、挥发性有机物、臭氧、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的治理分章予以阐述,重点围绕民用场合如室内居所、隧道、停车场、汽车、美容屋、打印社、医院等封闭、半封闭空间场所的污染特点,结合近十年来相应的空气污染管控标准,以及学界、产业界**研发动向,对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做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流体污染与净化计量检测技术》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要回顾了我国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流体污染的特征与危害、液样的采取、污染的测量和分级方法,详细介绍了颗粒度测量仪器的计量技术及其发展和影响。下篇阐述了流体污染过滤净化性能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液压过滤器、车用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和空气滤清器以及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结构要素、工作原理、试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颗粒度计量、流体污染检测与过滤净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国外环境监测标准目录汇编》主要选择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盟(EC)、美国环保局(EPA)、英国标准协会(BSI)、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7个组织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述机构的环境监测标准齐全,水平较高,权威性得到公认;二是标准均是英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查询方便。虽然德国、法国、日本等的标准也比较齐全,但懂德文、法丈和日文的人较少,而且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标准都与ISO和欧盟的标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