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需从国外引进植物,对其植物和所潜在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并结合上海市的农业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世纪情况,总结多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建立上海地区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对引进植物和携带有害生物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生产、科研和城市绿化建设等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本书总结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的观测事实,系统梳理当前农作物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和未来气候风险,识别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瓶颈,定义“适应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其核心思想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在适应气候变化机理基础上,基于生产实践实际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体系,解决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集成的瓶颈问题,通过适应技术体系创新推动气候智慧农业广泛深入开展。 本书是一部系统总结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的学术专著,适合三农一线工作人员及相关学者阅读。
闫道良、袁虎威、夏国华、何漪、于华平主编的《常见浆果新型栽培模式与管理》在充分总结国内外浆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蓝莓、葡萄、草莓、掌叶覆盆子4种浆果的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其生物学特性、主要品种及特性、育苗技术、栽培技术、抚育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采收与贮藏技术、加工利用技术等内容进行介绍,力求在表达上通俗易懂,以期为这4种浆果的生产实践提供技术参考。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蓝莓篇(第1~10章);第二部分为葡萄篇(第11~18章);第三部分为草莓篇(第19~26章);第四部分为掌叶覆盆子篇(第27~34章)。
本书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就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加强科技与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新格局的思路、路径和举措。本书还对福建省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二十年来的做法经验做了总结和提炼。通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28个科技特派员典型人物和模范集体的事迹介绍,全景展现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技特派员事业,以示范推广农业良种良法为核心,以先进成果转移转化为纽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的群体形象。
农业的效益牵涉经济增长,农村的局势牵涉全国稳定,农民的幸福牵涉民生大计。本书收集了作者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文章,分为乡镇政权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土地管理与计划生育工作、农民减负、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七个部分,对解读“三农”发展现状、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桂花优良品种图谱》介绍了目前常见栽培的桂花新优品种55个(其中彩叶桂品种6个、四季桂品种8个、银桂品种18个、金桂品种12个、丹桂品种11个),以及木犀属常见栽培种12个、柊树品种6个。《桂花优良品种图谱》的出版有助于我国桂花产业的发展,也可作为从事桂花研究和种植的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茶席美学探索:茶席创作与获奖茶席赏析》分为两篇。上篇内容为“茶席创作”,从茶席的界定入手,阐述茶席的特性、构成要素;将构图法、色彩学、人体工程学等知识引入茶席创作中;提炼出茶席的七种构图形式;详细阐述茶席的色彩搭配、茶席布设及文本撰写和意境营造等方法和技巧。本篇为追求品质生活的爱茶人、爱器人提供由浅入深的茶席创作思路与方法。下篇内容为“茶席赏析”,从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茶席作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办的第四届、第五届茶艺师资培训班学员的作品中选出赏析案例,按照茶席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分类,分别以茶道茗理、顺时而饮、借席言情、诗境之美、平凡之美为题,分为五章,共54席。茶席创作技能并非艺术家专有,有创造、创新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创作出美的茶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