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关键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保障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书是作者带领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红壤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红壤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红壤的形成过程,黄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变化特征和规律,红壤退化的进程等。力求使读者对红壤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红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发展理念的技术载体,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根基。为了将近年来改革创新的制度规范落到实处,推动绿色食品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方便绿色食品工作者查阅和使用,推动新时期绿色食品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探索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的机制和模式,规范和指导全国绿色食品企业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推进标准落地生根,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组织编写的142项绿色食品标准汇编成本书。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 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二,收录5种古代农书。
江西省自古以来盛产稻米,具有优越的水稻生产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稻种资源。自1934年江西省农业院成立以来,江西省就开始了以系统选育为基础的水稻育种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85年实施品种审定以来至2014年,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水稻品种669个。本书介绍了全国和江西省水稻生产、种植区划及品种选育进程,选录了曾在江西省水稻生产及育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512个品种,包括59个常规早籼稻、39个常规晚籼稻、88个地方品种及杂交稻亲本,272个籼型三系杂交稻和54个籼型两系杂交稻,并对品种特性等分别加以描述,大部分品种附有植株、稻穗和米粒照片。少部分早期选育的常规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因年代久远、资料匮乏、种子缺失等原因,只有文字介绍。书中还介绍了12位在江西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种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为便于读者查
为切实解决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的问题, 启动了 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是“十三五” 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之一,国拨经费23.98亿元共设置49个项目。该专项以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为统领,汇聚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 等多部门的研究和行政资源,为破解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科技支撑。为加快专项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农业生产,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项管理专业机构)组织专项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汇编专项成果成册,分机理、装备、产品、技术四篇,供科研推广人员、农户、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企业使用。
耕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关键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保障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书是作者带领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红壤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红壤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红壤的形成过程,黄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变化特征和规律,红壤退化的进程等。力求使读者对红壤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红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篇,分别介绍云南大叶种茶树常见病害、常见虫害及重要害虫天敌。全书记载了32种大叶种茶树病害、140余种大叶种茶树虫害、50余种害虫天敌,每种病虫害及害虫天敌均附有生态照片,共1300余张,基本涵盖目前我国相关报道的茶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其中有分布广、呈常灾性的茶炭疽病、茶小绿叶蝉、蓟马等,有历 曾经暴发成灾的茶毛虫、茶黑毒蛾等,有近年云南暴发性为害的茶谷蛾等,还有顶梢卷叶蛾、贡山喙蓟马等近年发现为害茶树的新害虫;书中着重介绍了病虫害的识别、习性和防控措施,并对茶园内重要害虫天敌进行了收集、整理。书中全部照片均为 公开,均附有拍摄者。本书的编写可为茶叶科技工作者、农业推广人员和茶农等识别大叶种茶树病虫种类和天敌利用提供参考。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 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五,收录7种古代农书。
本书是《旱地土壤施肥理论与实践》一书的下册,主主要对测土配方和作物营养诊断的高产施肥技术体系的九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论述,把一般测土配方施肥与高产施肥结合起来,体现“ 因子律”的具体应用,真实地反映出我国高产施肥的现状和水平,并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肥料根酬递减现象,使作物高产 高产。系统论述了主要大田作物、果树作物、蔬菜作物生长特点、营养特点、生育期养分吸收状况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满足不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需要。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 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七及时令占候类,收录10种古代农书。
本书是《温室工程实用创新技术集锦》的第二辑,收录了《温室工程实用创新技术集锦》出版以后至今作者为《温室园艺》期刊“周博士考察拾零”专栏撰写的多篇文章,以及多年来走访、调研、考察 外温室设施后撰写的多篇实用技术文章,用专业的眼光、通俗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细致的总结,介绍了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连栋温室工程从设计、建造到运行、管理等不同环节的多种技术,几乎囊括了当今温室工程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技术实用、图文并茂、知识点多,是一本 实用的工程技术手册,不仅适用于温室建造者和温室生产者阅读,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学习,对 外温室工程技术的教学和科研也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为了加大农业标准的宣贯力度,扩大标准汇编本的影响,满足和方便读者的需要,我们在总结以往出版经验的基础上策划了《畜牧兽医行业标准汇编(2025)》。本书收录了2023年发布的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猪场建设规范、干草调制技术规范、饲料原料、饲料中成分的测定、疫病诊断技术、兽药残留量测定、屠宰加工设备、畜禽屠宰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农业标准63项,并在书后附有2023年发布的3个标准公告供参考。
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水稻品种类型多样,单季稻与双季稻并存,双季早籼稻、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四稻齐全,籼、粳、粘、糯稻兼有。目前,主体品种类型为一季杂交中籼,占水稻种植面积70%左右。安徽省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展地方品种筛选和应用,50年代中后期开始系统选育,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方法,育成了一大批早、中、晚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品种。1983-2012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水稻品种335个。本书选录了在安徽省水稻生产中各阶段曾经发挥重大作用或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品种295个(早籼47个,中籼144个,晚籼32个,中粳23个,晚粳51个),以及重要的三系不育系11个,两系不育系19个,恢.复系30个。每个收录品种(系)都有来源、特征特性、米质、抗性、产量和栽培
本书在菜田污染防控与培肥改良领域,展现了重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探明了菜田土壤镉铅等重金属污染预测、赋存形态转化迁移、化学修复、植物修复机制以及生物修复技术,探索了设施菜田氮磷污染生化防控、农艺防控的技术措施及其生物效应和环境效应,明确了蔬菜施用微生物肥料的产量效应、质量效应和环境效应,攻克了菜田有机培肥与障碍改良的主要技术关键。既有面向 前沿的基础研究,又有面向应用实践的技术创新,还有面向绿色发展的前瞻性探索。可用于指导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 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园艺作物类二 ,收录《佩文斋广群芳谱》。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 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园艺作物类四,收录12种古代农书。
《高粱学》第二版共分16章,从高粱学科 的视角,翔实地叙述了高粱的起源与传播,分类学与形态解剖、细胞学与生殖学、遗传与生理生化、种质资源与育种、农艺学与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附录高粱遗传性状的基因符号及其连锁群基因的连锁强度、高粱植物学分类系统、高粱品种类型系统、栽培高粱简易分类法、外国高粱品种名称英中(译)文对照表。 本书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 外高粱研究的历史发展、主要成果、经典论著和 科研成就,适合高粱科研工作者、从事农业人员、农业院校师生等参考和使用。
辽宁省水稻育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创建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理想株型、 稻等育种研究体系,取得了辉煌成绩。辽宁省水稻单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t/hm2提高到10t/hm2以上。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浑河农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育成的黎优57、辽粳5号、辽粳326、沈农265、辽粳9号、盐丰47、辽星1号等代表性品种,为辽宁省水稻实现品种 新换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卷简要概述了辽宁省稻作区域划分和品种 替演化过程,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辽宁省地方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育成的审定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系谱来源、特征特性、米质、抗性、产量、适应地区及栽培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共搜集、整理了辽宁省1949-2010年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系)295
中国小麦种植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世界小麦次生起源中心,种植资源类型丰富,摸清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数量、类型特点、区域分布,可为科学研究与利用小麦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山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和丰富资源区,本书是“山东小麦图鉴系列”中的一卷,主要介绍与展示山东省收集与整理的在山东小麦生产上曾有过影响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小麦育成品种或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每一品种的名称、来源、审定情况、生物学习性、品质特性、已测分子标记结果。该书的出版对山东小麦品种资源收集与整理、鉴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科学保存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提供的借鉴和参考。
《落叶果树介壳虫及其天敌昆虫原色图谱》在“苹果园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有关专著和论文,结合几十年实践,发现在苹果、梨、山楂、桃、李、杏、樱桃、葡萄、柿、石榴、枣、核桃、猕猴桃等果树上发生的主要介壳虫有12种,并对这12种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逐一进行试验研究,首次提出在果实采摘后消灭越冬前害虫的防治策略。《落叶果树介壳虫及其天敌昆虫原色图谱》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基本反映了在介壳虫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的新成果,可供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果农参考。
黑龙江赵光农场创建于1947年,是 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农场名称出自为开辟通北工作而牺牲的赵光同志。《黑龙江赵光农场志》记述了赵光农场从建场初期到目前在油脂、乳品、种子加工、面粉、亚麻等方面的诸多成绩,以及其通过不断的改革进步,坚持“五化三提高”的工作思路,实行农业服务“三统一”、农业生产“五统一”,实现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益型和绿色、有机、特色方向的转变的奋斗历程。 全志书以朴实的语言,全面、详实记录了农场建场以来70余年的史实、数据,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了农场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过往与现状,充分反映农场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本志书为各农垦农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后人留
福建、 水稻育种历史悠久,成绩显著。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水稻良种评选与改良以来,至今育成并推广的水稻品种260余个,为福建、 水稻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概述了福建、 稻作区划、水稻品种改良的历程及稻种资源状况,主要介绍了推广面积超过0.67万hm2的260个水稻品种,其中常规稻品种44个,杂交稻品种153个,老品种41个, 品种22个;具有植株、稻穗、谷粒、米粒相关照片和文字说明的品种148个,仅有文字而无照片的品种112个;在福建省水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水稻品种238个;1980年以后经过福建省或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177个。本书还介绍了11位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种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为便于读者查阅,各类品种均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同时为便于读者了解品种选育年代,书后还附有品种检索表,包括类型、审定编号和品种权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 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园艺作物类一 ,收录《二如亭群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