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普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和农业工程、农业经济领域科研工作,第一作者现为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科普团队带头人。全书围绕“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精神主线,选取28个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农作物种子,讲述种子与人类携手成长、改变世界的传奇故事,揭示“小种子大能量”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与冷知识,探访科学家们与种子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感受体验一段有关作物生命缘起与轮回的非凡之旅。
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茯苓本草考证、资源分布、繁育种植、药效物质、产品研发、标准体系等研究和实践等内容,共分为8章,总结了近年来茯苓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融合了茯苓菌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质量标准研制、药效评价研究、产品综合开发等内容。
本书在阐述温室设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收集汇总了国内温室建设中常用的国内外温室产品形式和规格以及温室建设配套材料与设备。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汇集了温室建筑结构、温室透光覆盖材料、温室开窗系统、温室拉幕系统、温室加温系统、温室通风降温系统、温室灌溉系统和温室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选用的材料和设备规格性能。本书适用于温室设计工作者作为工具书查阅和参考;在温室生产企业选用温室配套设备和材料时,以及温室种植者在进行温室设备维修和材料更换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也适合作为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温室设计方法的学习资料。
烤烟作为一种露天栽培的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和产质量形成易受天气气候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第三大烤烟产区,由于其地形多样、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气候资源丰富,同时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因此,湘西州烤烟生产需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根据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地开展生产,才能实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目标。本书汇聚了我们为解决湘西州烤烟生产面临的气象问题而开展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湘西州烤烟生产基本情况及主要气象灾害,湘西州不同海拔地区烤烟大田生长季的理论推算及大田生长季气候资源分布特征,湘西州不同海拔地区主栽烤烟品种很好移栽期的确定,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土壤温湿度等生态因子对烤烟农艺性状、烟叶化学成分、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分别构建了生态因子与其关系模型。
斑兰叶是一种纯天然的食品香料,有“东方香草”之美誉,其经济价值高,市场应用广,是海南“三棵树”林下复合栽培的优势作物。发展斑兰叶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大食物观”,壮大林下经济,推动热带地区特色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本书介绍了斑兰叶的物种起源、世界分布、生物学特性、市场应用、产业发展等内容,重点普及橡胶、椰子、槟榔“三棵树”等热带林下间作斑兰叶全产业链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以期打开“东方香草”-斑兰叶的大门,帮助读者了解斑兰叶的现状和未来,掌握斑兰叶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推动热带新兴作物斑兰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威廉·F·塔尔伯特、奥拉·史密斯编著的《马铃薯生产与食品加工(原第4版)(精)》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出版的 经典和 的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专业书籍,总结了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实践,在美国再版三次。本书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引进的 本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系统专业性书籍,其食品加工用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的原理、技术,以及研究方法在我国都鲜有介绍。因此,它将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马铃薯主粮化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本书仍为美国马铃薯生产与食品加工研究者、农场主、食品加工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本书共有20章。 ~6章主要阐述食品加工用马铃薯品种、栽培、施肥、病虫防治、抑芽及收获方面的原理与技术;第7章主要阐述食品加
四川位于茶树原产地中心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在茶树演化和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理地位,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中造就了丰富而古老的茶树资源。四川也是我国最早利用茶树种质资源的地区之一,通过长期的栽培、驯化和选择,四川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茶树品种,为现代茶树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源。近20多年来,四川的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评价鉴定工作以及茶树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川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书以分布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灌淤土分类、特征特性、质量等级评价和综合利用为核心,提出了灌淤土改良利用的方向与技术途径,对传承灌淤土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灌淤土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共分9章。第一章介绍了灌淤土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介绍了灌淤土的形成特点,第三章介绍了灌淤土的剖面性状,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介绍了灌淤土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养分状况,第七章介绍了灌淤土的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第八章介绍了灌淤土的主要障碍因素与改良利用措施,第九章介绍了灌淤土的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本书以葡萄酒庄的不同功能为主线,介绍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历程、葡萄酒庄的类型和定位、葡萄酒酿造厂区的规划和建设、酿酒葡萄园的规划和建设、酿酒葡萄的生产管理、葡萄酒的酿造生产及酒庄的运营等内容,系统、翔实,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葡萄酒从业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能力,以及对酒庄的运营与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适合从事葡萄酒生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新疆绿洲农业区非灌溉季漫长,在此期间,冻融显著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本书针对北疆棉田土壤盐渍化、质量下降等问题,以北疆绿洲典型棉区——玛纳斯河流域下野地灌区不同滴灌年限棉田及邻近自然荒地为研究对象,利用资料分析、定点监测、田间调查和控制试验等方法,探究不同情景影响下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存储、盐分分布和微生物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长期滴灌棉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明确非灌溉季冻融及冬前秋耕方式对长期滴灌棉田土壤质量的作用机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农业水土工程、土壤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学习用书,也可为相关专业科研、设计及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自然计算,通常是一类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的模型与算法,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方法难以解决的各种复杂问题,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遗传算法等经典自然计算方法从诞生至今已经各自演变成相对独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得到改进,衍生出众多新方法,并且在不同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优势是遗传基础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 在某些性状上优于其亲本的生物学现象。根据 优势的原理,通过育种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可以使产品获得显著增长。受杂交优势理论和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启发,著者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然计算方法——杂交水稻优化算法,并将其用于部分经典机器学习算法优化问题求解,以获得性能 为优良的算法。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研
本书对16种蔬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步程式化设计,配以大量高清彩图,按照“动作+动作内容”的栽培管理顺序对蔬菜栽培进行系统规范。菜农可按照蔬菜栽培所要求的整地、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用药、整枝打杈等操作,以及具体的做畦规格、育苗及苗期管理、定植时间及方法、肥料品种及数量、浇水时期和程度、用药名称和浓度、搭架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按序、按量操作。方便合作社负责人了解生产进度,便于技术人员指挥蔬菜生产。 本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于蔬菜合作社、蔬菜公司、蔬菜协会、家庭农场等对蔬菜生产进行规范化、程式化管理,也可供广大菜农参考。
随着我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主食加工产业在全国迅速兴起,实现其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由温饱型消费向营养健康型消费的重大转变。马铃薯米制品是马铃薯主食的重要代表性品种,《马铃薯米制主食加工技术与装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众多实例叙述了马铃薯复配米、米粉、特色米制品的加工技术、营养品质特征评价、生产装备等。
K.墨菲、J.马坦吉翰著的《藜麦研究进展和可持续生产(精)》对 藜麦研究进展和可持续生产进行了概述。全书分为12章:第1章藜麦面临的挑战;第2章智利藜麦的起源、驯化、分化和种植;第3章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和在南美的栽培技术;第4章藜麦在玻利维亚南部高原地区不同时期的产量变化;第5章藜麦害虫及利用天敌和藜麦代谢产物的生物防治;第6章安第斯山地区藜麦育种、种质收集、原生境保护及育种目标与方法;第7章藜麦的细胞遗传学、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第8章玻利维亚藜麦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第9章非洲藜麦育种历史和发展; 0章美国藜麦的育种、研究和生产; 1章藜麦的营养价值; 2章藜麦的市场发展及玻利维亚藜麦种植户状况。 本书适合高校、科研、企业及行业协会等研究和决策管理人员阅读。
《小麦耐盐突变体研究与盐碱地生态改良》通过比较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 和敏盐突变体H8706-34 在盐胁迫下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探明了其耐盐性存在差异的生理机制;进而分析两种突变体在 DNA 水平的差异,克隆了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 Ta GSK1、小麦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 Ta STK 等耐盐相关基因;通过比较分析二者的蛋白质组,获得谷氨酰胺合成酶前体Ⅱ(GS2)等与小麦耐盐性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小麦耐盐突变体研究与盐碱地生态改良》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对耐盐和敏盐两种突变体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两种小麦材料耐盐性存在差异的内在机制,为盐碱地的生态改良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