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是“第七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入论文34篇,分别来自几个国家的艺术的教师和学者对音乐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5辑)》探讨了音乐剧教学方面的新方法、动向,以及音乐剧创作的新研究成果,是音乐剧、舞美等等相关专业老师和研究者参考用书。
《中国近世戏曲史》之作,出于欲继述王忠悫国维先生名著《宋元戏曲史》之志,故原欲题为《明清戏曲史》,以易人曰人耳目之故,乃以《中国近世戏曲史》为名也。称之为“近世”者,以戏曲在唐以前,殆无足论,至宋稍见发达,至元勃兴,至明清益盛。而元明之间,显然有可划为一期之差异存在。即元代以北曲杂剧为盛;而明以后则南曲传奇,极形全盛。且王先生编戏曲史也,划宋以前为古剧,以与元剧区别,余从而欲以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后当近世也。
《京剧说苑》内容简介: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振兴京剧,不仅需要舞台技艺的传承,京剧文献的搜集、整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京剧说苑》旨在保存亲历者的记录以及扎实的研究成果,去伪存真,拾遗钩沉,以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图书名称: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ISBN: 9787810851206 开本: 大度32开 出版时间: 2002-10-01 版次: 1 印次: 1 著者: 施旭升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小留香馆日记》编订了荀慧生的部分日记,书名由荀慧生斋名《小留香馆》而来。包括两部分,一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一为40年代,中间还有间断。不过,这6册日记记录的恰好是荀慧生艺术上辉煌的年代,仅从这一部分看,《小留香馆日记》堪称一部奇书,具备独特且无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价值。
京剧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而是由中国南方入京的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相互借鉴,并吸收了当时流星于北京多个剧种的优长而形成的新剧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京剧植根于东方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与西方戏曲有着根本的差异。次看到京剧的现代人,难免会对京剧产生某种距离感,听不懂也看不懂。但假如了解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就会发觉一切是那么有兴味,说不定在某个早晨,耳边传来了咿呀弹唱,你忽然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京剧。
本卷着重介绍盛行于西方五六十年代的荒诞派戏剧以及在此之前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戏剧流派。这样的安排是出自编者的一种执拗的认识,即从未来主义开始的形形式式先锋派戏剧,是将西方戏剧引向荒诞派的一系列尝试,它们本身只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以大胆而粗暴的反传统为开端,以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荒诞派戏剧而告终。它构成了20世纪戏剧文学的基调,揭示出一个麻木不仁的、异化了的世界,以及作家们对这一世界的不满、愤慨与无奈。
《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 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共分三册,收入了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欧各大家不同类别各种风格的歌剧二重唱范作。《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 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是其中的第二册《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共18首。《外国歌剧重唱经典(第2集 不同声部组合的二重唱)》的出版填补了歌剧文献中的空白。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是20世纪的作曲家,被认为是英国自17世纪普塞尔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在其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库中,歌剧所占据的位置极为重要,也是他作品的重心所在。自1941年《保罗·班扬》(Paul Bunyan,Op.17)首演开始,至1973年最后一部歌剧《命终威尼斯》(Deathin Venice,Op.88)为止,在长达30余载的创作生涯中,他为世人奉献了16部歌剧(其中包括三部教堂寓言剧),其创作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倾向及被世人褒贬不休的情结等最为全面地展现在这些音乐戏剧作品中。因此,对于歌剧创作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布里顿音乐创作思想、技法乃至风格流变最主要的途径。 在布里顿的歌剧作品中,本著所涉及的这两部——《彼得·格莱姆斯》(Peter Grimes,Op.33,1944.-1945)和《命终威尼斯》(197l-1973)是最富特色的:一部是举世公认的他
《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选》由30首湖南花鼓戏名剧名段组成,其中包括:《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沙家滨》、《讨学钱》以及花鼓小调:《放风筝》、《洗菜心》等。
《东南亚戏剧概观》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了东南亚戏剧的文化背景、起源、主要类型、表演传统、剧团和传承;第二部分介绍了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戏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期的戏剧发展,以及当代戏剧的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华语戏剧的发展史、主要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华语戏曲和华语话剧的概况;第四部分按国别介绍了东南亚各国戏剧的历史、传统与现状。东南亚各国的戏剧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和作用,活跃在舞台上的戏剧形式既有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也不乏西方戏剧影响下的现代戏剧作品,《东南亚戏剧概观》对于读者了解东南亚戏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