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马克思的政党观》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政党观的形成,本质特征、指导思想、基本观点等,分析了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演变历程与经验教训,揭示了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永葆党的活力、先进性具有积极意义。
霍耐特是社会公认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他的“为承认而斗争”理论代表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霍耐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承认学说,力图用规范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方式为批判理论重新建立规范性基础。 霍耐特吸收了黑格尔早期学说中蕴含的主体间相互承认而产生自我意识的观点。“承认”,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焦点问题,具有悠久的政治思想史传统。本选题致力于探讨承认问题在当代西方再度兴起的背景和原因,以马克思的“承认”哲学思想为观察视角和基本立场,探索和梳理西方承认思潮的思想资源、理论变迁和叙事脉络,力图在解放政治的现代性规划中重构承认叙事的理解框架,并由此开启承认问题在中国语境中的现实生长点,以期为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内涵提供
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倘若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就难以继续回答如何评价、运用与发展它的问题。欧阳英著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探析(精)》是就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所做出的一种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希望对人们的认识有所启示。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马克思:思想传记》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费彻尔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考证,回顾了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文集,本书所包含的论文通过考察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与伊壁鸠鲁的思想——对19世纪社会理论家马克思著作的影响,从而展露出奠定马克思社会、政治及经济理论的传统的丰富多样性。 马克思的贡献并不在于社会工程、科学控制及经济预言(正如他通常被误解的那样),而是应该用更为广阔的视域来衡量,即以其对人类能力、政治理想及社会理性的推崇来理解。他对未来的见解如此珍贵和深远源于他对过去的理解如此敏锐和激动人心。他对占有性个人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商品生产的批判程度最终建基于他对亚里士多德及伊壁鸠鲁理解的深度,以及后两者将其道德理想所提升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在200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西方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一种批判性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把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运用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实践的科学思想体系。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与对象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中产生的。《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考察了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实现红绿政治联盟的理论基础上有两种不同的方向选择,形成了以本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以佩珀、格仑德曼为代表的人类中心论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阵营。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两个阵营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相关性、支配自然还是适应自然、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承认自然极限、生态政治战略上如何构建未来绿色社会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其独特的理论视域和特点,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研究,以此为逻辑前提,建构一种实现红绿政治联盟的生态政治哲学。
本书通过考察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念,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作者认为,总体范畴在20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科学发展的结果,总体观念代表了一种与整个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总体范畴的基础上将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科学范式。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一切构想,也需要从对科学的总体范畴的理解出发,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结局不是根源于把总体范畴作为理论前提,而是由于在对总体范畴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马克思:思想传记》是德国马克思学研究专家伊林·费彻尔的著作,费彻尔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考证,回顾了整个马克思思想发展进步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宋庆龄1938年在香港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是一个抗日救亡组织,1945年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1950年改组为中国福利会,并存续至今。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团体,具有多方位的经济支援、对外宣传、民间外交、政治缓冲和社会救济等服务功能,在募捐支援抗战、宣传中共抗战业绩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赈济难民和战灾儿童、救助贫困的文化界人士、开展妇女儿童福利工作等方面都建树良多。《身份组织与政治(宋庆龄和保盟-中福会研究1938-1958)》通过解析其创立背景、职能发展和变迁过程、主要历史功绩及两次改组原因,揭示出宋庆龄的特殊身份及其所织就的社会权力关系网络是如何在与国共两党的复杂关系中维持微妙互动,从而在近代社会政治化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的。 《身份组织与政治(宋庆龄和保盟-中福会研究1938-1958)》由徐
《哲学基本原典导读丛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典导读》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教授几十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的专业教材。全书介绍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9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有的是节选)。每篇著作由文本介绍、原著解读和相关参考资料三部分构成。该书观点正确,逻辑严谨,文字流畅,解读深刻,分析深入,是一部哲学专业师生和相关人员的读物。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大作,它是马克思借用哲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典范。本书是面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本世界,力图回到马克思的言说语境中去把握我们常见的社会经济范畴,继而深掘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具体说来,本书旨在通过对分工、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等范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呈现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商品、货币、劳动、资本和时间空间等范畴的基本涵义;二是阐述与这些社会经济范畴相关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三是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境况。
《马克思的政党观》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政党观的形成,本质特征、指导思想、基本观点等,分析了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演变历程与经验教训,揭示了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永葆党的活力、先进性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修订版)》在对大量的中国古典作品进行研究、对众多现代学者的著述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阐述了从汉代到清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儒家式社会”的结构,剖析了现代“儒家思想的破坏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结构的特征、症结及其现代命运的分析之上,在对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断裂与联结的观照中,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将中国革命理解为“脱儒家化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作者视野开阔,考辨精到,尤其是把中国近现代革命与传统思想联系起来考察以推进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之意向,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
马俊峰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力求把文本研究和理论探索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不仅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视角系统研究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学术专著。首先,考察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的批判立场与分析方法、列斐伏尔的空间与社会、福柯的空间与权力思想,如何构成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来源;论证了作为社会建构的空间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哈维城市空间思想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分别从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的视域分析哈维的城市空间思想。指出从资本逻辑看,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空间,也是资本主宰的空间,更是一个弹性积累的空间;从权利逻辑来看,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是各种矛盾的混合体,不平衡发展是其突出表现,阶级垄断租金是其重要特征。最后,对哈维城市空间思想进行辩证的评判。既对哈维在地理学研究和城市空间研究创造性工作给
《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全集”第九卷)是贺麟译述马克思早年经典哲学论著的重要成果。收入发表于1842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该文对于用辩证法观点研究古代自然哲学史有很大贡献,1958年由贺麟完成中译,196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收入《马恩全集》。《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于1955年翻译出版,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研究很有指导作用。本书另收入四篇贺麟所撰相关文章,以备研究参考之用。
《思想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以启蒙运动的内在问题为切入点,在还原历史主义产生的思想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对德国历史主义的批判性姿态,展开唯物史观和德国历史主义思想资源的批判性对话,以此实现对唯物史观创生语境和科学性质的发掘与讨论。
霍耐特是社会公认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他的“为承认而斗争”理论代表着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霍耐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承认学说,力图用规范性与经验性相融合的方式为批判理论重新建立规范性基础。 霍耐特吸收了黑格尔早期学说中蕴含的主体间相互承认而产生自我意识的观点。“承认”,作为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焦点问题,具有悠久的政治思想史传统。本选题致力于探讨承认问题在当代西方再度兴起的背景和原因,以马克思的“承认”哲学思想为观察视角和基本立场,探索和梳理西方承认思潮的思想资源、理论变迁和叙事脉络,力图在解放政治的现代性规划中重构承认叙事的理解框架,并由此开启承认问题在中国语境中的现实生长点,以期为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内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