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著的《资本的时空界限及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讲述的是资本的积累总是无限扩大的,但马克思却指出资本的界限。他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很大,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资本的界限?当代资本的积累方式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指出的资本的界限还有意义吗?本书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和详细解答。 ,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即雇佣劳动关系,因此,资本是历史的阶段性产物,有其历史界限。第二,资本在积累过程中始终会遇到时间和空
本书作者从一个全面的视角考察了马克思及马克思思想,作者认为,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我们会发现对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的回应,也有对那些专门化了的特殊领域问题的回应,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本书从这一前提出发,讨论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理论等重要问题,为当前的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是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出发的,对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确证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大背景中实现的。第四,笔者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的研究和撰写中,始终坚持从理论自身内在逻辑演进出发的科学方法,并以此摆脱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那种外在地堆砌资料、浮于表面的研究状况。
本书系统考察和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全面探讨和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实践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
作为近代批信奉的人士,由于他们先前均长期浸淫在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生活礼俗当中,故在接受一个外来的新宗教之后,因无前例可循,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很有可能远较后人强烈。本书的书名就以中国传说中的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的奉教人士。 全书共分十三章,章尝试勾勒在大航海时代中,欧洲国家往外拓殖和传教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深刻影响在华“补儒易佛”策略的瞿汝夔;第三章则铺陈利玛窦等早期会士与士绅之间的对话;接下来的三章,分别以奉教的王徵、魏学濂和韩霖为个案,探索异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第七章析究韩霖所撰写的一本裹上浓厚色彩的乡约:《铎书》;第八章则以韩霖的家乡绛州为个案,尝试揣摩两百多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反弹;第九章和第十章从南明重臣和皇族对的态度,追索会士如
这本论文集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那就是: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书中收录了作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这一主题而写的相关文章,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哲学的学科建设实际上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20世纪80年代,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哲学学科建设即已摆到哲学界的首位,但其中有些观点的流行并不利于新形态的构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意识形态概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基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相关文献为依据,力图全景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由来与发展,即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阶段的创立过程,以及随后在第二、三国际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的传播和接受史。该书的总体研究范式可归结为:一个术语(“意识形态”概念)、两种类别(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三重论域(意识形态概念、理论与实践)、四维向度(上层建筑说、虚假意识说、阶级意识说、文化载体说)、五大阶段(马恩创立时期,第二国际时期,苏东、欧美、中国的传播时期)的宏观视阈,借助于横向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能力理论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
《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试图就哲学变革形成更加深入的探讨。它的形式似乎是思想史的,牵涉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思想史进程中的基本关系;而它的内容则是哲学存在论的,以重释马克思的存在论变革为枢轴。在上述两个方面,这本著作首先是批评性的:它不满意于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案这种阐释方案在使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趋于瓦解之际,或者完全错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意义,或者使这种意义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这部著作又是探索性的:它试图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来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并探索从这一基础出发来规模和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为此它要求在存在论主题上与当代哲学开展出积极的对话,以便经由这种对话而敞开一个决定性地现代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