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意识形态概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基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相关文献为依据,力图全景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由来与发展,即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阶段的创立过程,以及随后在第二、三国际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的传播和接受史。该书的总体研究范式可归结为:一个术语(“意识形态”概念)、两种类别(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三重论域(意识形态概念、理论与实践)、四维向度(上层建筑说、虚假意识说、阶级意识说、文化载体说)、五大阶段(马恩创立时期,第二国际时期,苏东、欧美、中国的传播时期)的宏观视阈,借助于横向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卷)》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书中,作者次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本卷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马俊峰编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力求把文本研究和理论探索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历史变迁、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不仅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而且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靠前学术领域也有很大的影响。亚当·沙夫、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齐格蒙特·鲍曼著衣俊卿编郑莉、张笑夷、青译的《人的哲学与现代性批判: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选编的侧重点是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展示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情况,其中既收录了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和亚当·沙夫的几篇重要论文,又重点推介了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历史学家布罗尼斯瓦夫·巴奇科和教育学家波格丹·苏霍多尔斯基等波兰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的代表性著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通过重建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它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看作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非理性运用的必然性,强调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以此为标准,加拿大的阿格尔、莱易斯,法国的高兹,英国的佩珀、休斯、格伦德曼和美国的奥康纳、福斯特等人大致可以看作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本书不仅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且梳理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并阐发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关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程晓著的《资本的时空界限及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问题》讲述的是资本的积累总是无限扩大的,但马克思却指出资本的界限。他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很大,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谈论资本的界限?当代资本的积累方式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指出的资本的界限还有意义吗?本书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和详细解答。 ,马克思对资本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认为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即雇佣劳动关系,因此,资本是历史的阶段性产物,有其历史界限。第二,资本在积累过程中始终会遇到时间和空
《哲学基本原典导读丛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典导读》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北政法哲学专业教授几十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的专业。全书介绍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9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有的是节选)。每篇著作由文本介绍、原著解读和相关参考资料三部分构成。该书观点正确,逻辑严谨,文字流畅,解读深刻,分析深入,是一部哲学专业师生和相关人员的读物。
本书作者从一个全面的视角考察了马克思及马克思思想,作者认为,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也不是一个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我们会发现对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的回应,也有对那些专门化了的特殊领域问题的回应,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本书从这一前提出发,讨论了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理论等重要问题,为当前的马克思思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为代表的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格局中的一座当之无愧的重镇。《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到实践,深刻地批判了国家社会主义模式,表述了社会主义异化论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
《马克思的政党观》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政党观的形成,本质特征、指导思想、基本观点等,分析了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发展演变历程与经验教训,揭示了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永葆党的活力、先进性具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的总体理论框架是从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出发的,对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确证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大背景中实现的。第四,笔者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似自然性、物役性批判理论研究》的研究和撰写中,始终坚持从理论自身内在逻辑演进出发的科学方法,并以此摆脱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那种外在地堆砌资料、浮于表面的研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