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朱光潜先生为写作《西方美学史》搜集和翻译的外文资料,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但其意义和重要性却是不容小视的。朱光潜先生在《编选凡例》中说:本书的“用意一方面是替《西方美学史》的论点提出根据,一方面是让读者接触到一些手资料,以便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作者花在本卷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西方美学史》的编写工作,可见其注重原典,追求史有实据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当时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部分译文,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62年编印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代表人物已有译著出版的,就不再选译,如柏拉图、莱辛和维柯,只在目录中标注。
本书是国内部从美学高度研究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全面论述戏剧美学特征的教材。它涵盖了戏剧的发生、范式、文体、结构、体裁、空间、形态、语言,并结合人类表演学、戏尉表演心理学、观众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戏剧艺术的美学特征作全面论述。它不。是枯燥无味地阐述美学理论,而是紧密联系戏剧表导演和创作的经典作品、先锋新潮成果,对世界各种戏剧流派的许多佳作,用当代美学的眼光加以审视研究,从而使这部戏剧美学著作既有大学教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又兼具现代性和可读性。
自20世纪伊始,审美经验成为西方美学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实用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现象学美学生活美学等,都不约而同把审美经验当作各自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予以研究。各种多元的意见固然可以丰富审美经验的研究,却也造成了观念上的混乱。 针对审美经验观念上的混乱状况,本书梳理了西方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历史。作者认为,研究审美经验,不能只拘泥于审美态度、审美情感等具体要素的分析,更要注意这些要素与各个时期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据此,作者结合各个时期具体艺术实践,把西方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分为“抽象化”、“独立化”及“本体化”三个阶段,一方面为当代审美经验研究提供历史参照,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审美经验观念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本体论特征,即承认所有日常经验均具有审美经验的潜质。因此,审美经验向
我们所谓经典美学,以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为代表,总是以“美”的本质论为起点或中心,由此推演出整个美学体系大厦:美—,审美形态—一审美意识—一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一艺术批评。这个体系里的每个环节在逻辑上都是环环相扣、步步相依的。因此,这种美学体系必然讲究总体性:有机、完整和系统。它自从20世纪初被引进以来,曾给予面对古典审美传统崩溃而力求重建新的审美规范的中国人以极大的总体性慰藉。甚至到十多年前的“美学热”中,当西方人早已放弃虚幻的经典美学体系而关注具体的语言组织时,中国美学学者还依然对这种经典美学体系满怀热诚和渴望,相信它能够帮助饱经政治困厄的中国人,实现“真正人性的生活”或“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这一理想。换言之,人们带着“文化大革命”的惨痛记忆,心中充满启蒙主
人们通常以为,“空”是一个佛教范畴,源自印度。中国艺术语言之“空”,是印度佛教范畴之“空”的辐射效应——印度佛教范畴之“空”是一种脱离生死的解构策略,波及至中国古代的审美世界。本书则提出,“空”作为外来文化符码介入中土前,在本土文化内部已经存在;而作为美学范畴之“空”,是本土文化之“空”整合印度佛教范畴之“空”的结果。本土文化之“空”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印度佛教范畴之“空”是一种般若智慧的运思;前者吸纳了后者,而非后者衍生前者,终究催生出一种生命美学之“空”。
《语文美育和谐论》既是一本比较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语文美育理论力作。 除绪论和结语外,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必然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大趋势下提出的。中编,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下编,进行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此走向美育的完整与和谐。
《人文漫步·镜像与流年:一个人的美学史》是刘成纪老师的学术随笔,全书以时间为轴贯穿起作者关于美学、人生以及生活中诸多寻常事件引发的感悟与思考,文笔清新,情感真挚,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巧思与妙笔迭出,可读性强。从中可看到一位中年学者的睿智与博识,更可感到一个与我们相似的人在生活点滴中所寄予的美好。
《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通过对多种文本及相关文本的比较分析,提供了一种在个人与集体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美学与政治学相互影响的文化史观,这种文化史观结晶成为关于崇高形象的中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