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滥用》试图解释美是如何地以及为什么不再是艺术家的核心关注点——它也试图重新定义我们与艺术的关系,因为艺术并不是审美地向我们呈示。当然,除了美,还存在着更广泛的美学特性——但是美是同时具有价值的美学特性。 丹托告诉我们,美的经验对艺术而言可以是有选择的,对生活而言,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一本必需的书。
本书在扣问马尔库塞早年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所寓托的心灵消息的基础上,对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缘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集中论述了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即“单向度”社会)呈现出的整体性文化危机所进行的无情批判,既是马尔库塞个人学术良知和生命情怀的执著追求,同时也是其关于艺术与美的思想理论的逻辑展开,本书对此做了详细的阐释和讨论。批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建构,因此,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马尔库塞关于艺术对于未来社会的审美建构功能,以及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对于解放的承诺,从而为一个美好的“新社会”的到来与人的最终解放找到了解救的良方。
屏风是一件易朽之物,它在历史上的意义"在场"并不存留于考古发现中。本书作者通过对屏风存在的场域、图像、主体身份以及用法四个角度的分析,试图呈现出其在唐宋这一历史转型期的意义变迁。处于内外之间的屏风,透露出历史发展中场域和话语的应合与冲突。初唐之前,屏风主要是王家的用具。作为公天下的代表,君主始终要承担"无私"的身份。在仪式的场所,它是帝王光辉形象的映照;在帝王的内殿,它是君王日夜思省的明镜。帝王不合身份的"目光"往往会招致历史的苛责。从中唐至北宋,文人的视角渗透入屏风内外,他们以诗画构建出一个独我的性灵空间。到南宋以后,由于绘画价值的提升,屏风逐渐丧失了艺术品主要媒材的地位,转而成为生活空间里的一件装饰。然而,文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以屏风作为性灵承载的意图,他们依然以典故的方式,使它身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对二十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随着对现象学理解的逐步加深,其重要性也不断被人们所认识;随着现象学“本土化”趋势的逐渐扩大,它对我们各个学科的影响力也日益彰显。对现象学美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现当代西方美学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趋势,有助于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本文将以审美对象为切入点,力图全面准确把握现象学在解决传统美学问题时所呈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需要就以下问题作简要说明:现象学哲学的性变革;哲学变革对美学的影响;审美对象与其他相关美学问题之间的关系等。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最终是为正文的相关探讨“铺平道路”。
本书是研究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宗白华的专论。它详细地阐述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并兼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作者认为,宗白华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象征物的美学思索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意义:宗氏所标举的“气韵”、“意境”、“晋人之美”、同情及节奏等概念,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挖掘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指出宗白华以“节奏”为中心建构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物。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象学美学史”的很终成果。研究涉及哲学家和美学家十人,即胡塞尔、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这十个人物,几乎每个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值得单独用专著来研究。事实上,中国学界此前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也只是个别性、局部性的,本书基本上是抢先发售对现象学的系统研究。美学史往往涉及“历史阶段”的划分。根据以上名单,现象学美学史大体上包括三个阶段:现象学美学阶段(盖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存在主义美学阶段(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诠释学与接受美学阶段(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
《美以及美的反思(康德美学全集)( 精)》汇集了康德美学的著述。康德美学是西方 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是西方美学发展 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以及美的反思(康德 美学全集)(精)》译者曹俊峰出自蒋孔阳先生门下, 毕生研究康德美学,德文造诣颇深,兼通俄文、英文 ,他根据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版的20卷本《康德全集》 编译此书,并参照 俄文及英文本,做了大量译注工 作,保证了译本的准确性、学术性与性,使此书 成为了解和研究康德美学资料最为齐备的读本。
本书以中西美学的比较为背景,对中国美学的理论价值加以阐发、诠释;采用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把对中国美学理论价值的阐发、诠释(横向的、一般性的),融化在对中国美学历史进程(纵向的、一般性的)的把握、描述之中。描述了在中国美学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美学的根本内涵及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
注析《庄子》的著作,汗牛充栋。本书另辟蹊径,指出庄子哲学思想核心是“无有”,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皆处于“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的浑沌状态,由此,人类社会也应当没有君子小人之别,人人平等,和谐相处,这就是他所理想的“至德之世”;而儒、墨、名诸家的要害在“辩”(分),“简发而栉,数米而炊”,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结果造成炎黄对立,社会撕裂,“人与人相食”,对此,庄子主张“游心乎德之和”,炎黄之间用“和”的方法化解矛盾。谢立凡著的《庄子通读(共3册)》对《庄子》这一主题的揭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庄子》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作为对《庄子》和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读者的学习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