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述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含义,比较说明了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与会通,探讨了境界形而上学的内涵,主张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与真善美的自由人格的内在统一。本书通过境界形而上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哲学中儒释道的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统一,揭示了儒释道所说的本体与人的关系,即本体与人的存在内在相连,并由人的道德实践而呈现在精神境界上。
《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材料,以先秦时代的哲学突破为理论背景,以“心”为庄子哲学之“道枢”或“环中”,以天、道、德、命、形、知、情、志、物、世等概念的统合为“整体性存在境域”,而对庄子哲学进行了“心以贯之”的哲学诠释与理论重建。 本书将庄子在“轴心时代”的哲学贡献称为“心的突破”,并认为有三维内涵:“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本体化心灵”之呈现以及“心灵化生存”之创辟。“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意味着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如何独立而逍遥的存在于世间的问题;“本体化心灵”的呈现是经由“心”与“道”的理论融合而实现的,庄子由之而营构出了蕴涵着“虚”、“通”、“真”、“和”等特征的“常心”;“心灵化生存”的创辟则意味着庄子哲学非仅止于“精神境界”,从“形-知-情-志-物-世
本书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注意倾向及其相关预设。 本书是作者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他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对先秦主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此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与对话,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元典作出新的阐释。
文中子王通是隋代儒学的代表学者,但自宋代以来,他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除上世纪30年代汪吟龙的《文中子考信录》和王立中的《文中子真伪汇考》,文中子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尹协理、魏明的《王通论》,9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骆建人的《文中子研究》。每部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前辈学人已经廊清了文中子研究中的许多谜团,本书重点主要放在人们关注不多的一些问题上,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一些研究心得,希望有补于文中子研究。本书是《文史哲研究丛刊》系列之一的《文中子考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近代以来的文中子研究、文中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子远祖及秦汉时的祖系、文中子门人及其交游考、文中子及《中说》的著录与评论、从《中说》看今本《元经》等内容。
《败经》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析败致胜的佳作,其内容包括曾国藩平生对“败”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也是他历经千般挫折的一部历险记,所有不败的至胜玄机都蕴含其中。而它的《挺经》如同一面镜子,一个人的成败都可以透过相关的论述来找到自己的优点,并在拓展优点的同时来收获成功。简而言之,了解曾国藩,要读他的《败经》与《挺经》。这样,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曾国藩的人生经验与成事心得。这对当代人修身处世、为官治平的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王安石全集(第3册周礼新义三经新义附录)(精)》是《王安石全集》的第三册,收入了王安石《三经新义》中的《周礼新义》。王安石平生重视周礼,并以周礼为其主持变法之根本依据。故其自撰之周礼新义,于考察其学术思想及熙宁年间的政治、文化等均有着重要意义。本书原有清四库馆臣的辑佚本,程元敏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广为搜罗,使得该书的内容更为丰富。本全集即以程元敏辑本为底本加以校理,可供学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