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阳阳:一切心法 《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诚意之作,它 有趣、真挚,易懂,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了解 心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驱动整个世界总的发动机。不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而是一场在针尖上飞旋的舞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样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 2 、 道可道 : 《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 《道可道》就是要揭开荒谬,还老子政治思想家的本色,看看他到底在向当权者讲述什么;在人类的文化史上,又该如何定位和理解这一部《老子》。熊逸值得追随。他的书有思想的锐度,有视野的广度。有一天你翻起它们时,一个知识的旋涡将你吸进一场穿越之旅。回到经典诞生的年代,回到古圣先贤身边,用今人贯穿中西的千年思想积淀与他们展开一场智慧的对话
淮南子据道家的“无为自然”说,概略地解说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以及政治、军事等人世间的百般事物。然而,也混杂了很多儒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在思想上没什么创新之处。但是,本书引用了许多传说、神话、寓言,文章富于变化,饶有趣味。更保存了许多已散佚的神话片段,及机智幽默的民间言谈。
周易辞海是一部专门辞书,专供阅读、研究周易一书参考。 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指经文,“传”指传文,即十翼诸合傅,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繋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本辞海所采用之周经传原文,悉据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纂之周易引得所收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周易引得所附周易经传原文只用旧式句号断句,今悉另为标点。 本辞海以单字繋单词、语句编排。凡见于周易经传之单字,本书皆全数收录。由该单字所派生之单词、语句则择要选编。校勘记所附之异文,一般不另列辞条。 单字包括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以及该字在周易经传中的全部原句,其次是释议和书证。多音节分列音项,以(一)、(二)、(三)序号。
福建自宋代起,由於經濟迅速發展,帶動文化、教育事業全面進步。而官學、私學的發 達,閩學的創立與傳播,科舉的興盛,以及雕版印刷資源的豐富和水上交通運輸的便利,都 促成福建刻書業的快速崛起。福建建陽隨即與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並列為全國三大刻書中心。這種興旺景象在元代得到持續發展,並一直延續到明末。 宋元時期的福建刻書以其刻書數量多,行銷範圍廣,影響整個中國乃至周邊國家。 宋祝穆云〔(建寧)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為圖書之府〕;气葉夢得言〔福建本幾遍天下〕朱 熹也稱〔建陽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气宋元之際熊禾亦謂〔書籍高麗日本通〕。從這 些文字中不難想見當時的盛況。 宋元福建刻書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泉州州學刻《禹貢論》,蔡夢 弼刻《史記集解索隱》、《杜工部草堂詩箋》,魏
1.大家小书。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经典之作,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2.阅读《论语》的良伴。孔门十哲性格各异,颜渊好学、子路果敢、子夏谨慎、曾参勤勉……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光谱,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享受孔子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 3.32K精装,小巧舒适,封面烫印取自汉代石雕中孔门十弟子的拓片,既呼应主题又别具一格。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以名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的十大弟子犹为杰出。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论语》之中。是他们的提问,让孔子的“一贯之道”从各个角度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如果读《论语》而不了解孔门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对象,那就无从了解他言语中蕴含的真意。 孔门十哲性格不同、资质各异:颜渊聪颖好学、子路豪气率真、子夏
本书以章学诚的经学思想为中心,详细探讨了他的思想与浙东学派、朱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六经皆史”说的渊源,并以章学诚对乾嘉学的批判为起点,探讨了他对知识的主观性契机的阐发,指出他从传统儒家学者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思想进程。本书既有日本学者治学严谨、重视资料搜集考辨的特点,又具有宏观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章学学诚的研究置于知识分子现代性的观照下,是本领域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
《老庄之道》是作者继“庄学三书”(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庄子传)之后,综述老庄之道有助于中华复兴的一本文集。全书按照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分为绪论和上、中、下三编。 绪论《中华复兴的目标和进路》,以纵览古今、横贯全球的立体经纬,辨析“中西文明的不同瓶颈及其突破”。 上编“江湖庙堂”,总论秦汉以降两千年中华帝国的结构性两大文化层次。 中编“老庄之道”,分论《老子》的庙堂正道,《庄子》的江湖正道。 下编“中国之谜”,专论老庄之道的两千年进退,与秦汉以降中华帝国的两千年盛衰同步同构。 中华真道的核心,是伏老庄。 伏羲之道是上古之道,老庄之道是中古之道,三者一脉相承,自古及今,未曾消失,遍在永在于华夏境内的每一角落,遍在永在于中华文化的每一细节,仅是不在庙堂正史之
文中子王通是隋代儒学的代表学者,但自宋代以来,他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除上世纪30年代汪吟龙的《文中子考信录》和王立中的《文中子真伪汇考》,文中子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尹协理、魏明的《王通论》,90年代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骆建人的《文中子研究》。每部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前辈学人已经廊清了文中子研究中的许多谜团,本书重点主要放在人们关注不多的一些问题上,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一些研究心得,希望有补于文中子研究。 本书是《文史哲研究丛刊》系列之一的《文中子考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近代以来的文中子研究、文中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子远祖及秦汉时的祖系、文中子门人及其交游考、文中子及《中说》的著录与评论、从《中说》看今本《元经》等内容。
本书从萨满主义视角出发,提出爻辞编写的爻意规则,为爻辞阐释规定了范围;同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寓意释经法,结合商周史事,对《易经》进行了贴近历史的解读。此外,本书依据对吉凶生大业的理解,揭示《易经》作为古代人文经典的依据。
《学记》一千二百多字,内容却十分广泛而深刻。文章不仅论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作用和标准,而且简练精要地记载了古代学校设置、教育内容、课程开设、教育教学原则等事宜,并对教与学的成败原因,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都有着详尽的探讨与研究,思想深邃,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本书是关于研究、解读《学记》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