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本书选取了“道德”“良知”“知行”等30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概念,总结出对每一个文化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归纳和提炼出具有智慧性的判断,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底蕴,从而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本书挖掘历史深层的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硕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自信。
邵子在《皇极经世》书中,架构起一个囊括宇宙、终始古今、天时与人事互验的完整体系,并找到了统领这一体系的法则。所谓“以天时验人事”,是指按照元会运世的宇宙观而推定的世界历史年表;“以人事验天时”是说以皇帝王伯递嬗原则而推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从而创立了震古铄金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元会运世即日月星辰。元会运世与年月日辰是同构关系,一年(元)十二月(会),一月(会)三十日(运),一日(运)十二辰(世),一辰(世)三十分(年)。元会运世称大运,或日天数;年月日辰称小运,或日地数。大小运之数合成天地复合运动大周期,并与伏羲六十四卦、六十甲子行云流水般融于一体,架构起天地生人大一统超巨系统,全部历史一年不漏地纳入这个宇宙时空年表之中,从而得知从唐尧元年以来历史风云变化,冷眼演绎天下格
《奇书推演天下事:何新品<易经>》中有何新老师对《易经》六十四卦的详细考注,其次是对《易经》之“传文”即《易传》的七种十篇详解,更为宝贵的是书中收入了大量何新老师数十年来对《易经》的研究成果,包括多篇学术笔记和大量图片,全书堪称何新老师研究《易经》珍贵学术成果的总和之作。
《郭店楚简老子集释》是校释和研究郭店楚简《老子》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广泛采纳前贤时人之说的基础上,对郭店楚简《老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释出或隶定了一些难字,对一些简文提出了新的解释,对简序也作了一些调整,并由此探讨了《老子》故书的原貌,分析了各种异文形成的原因,评述了前贤时人的工作。对研究《老子》、老学和道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庄子》三十三篇每篇的哲学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述,认为庄子的思想境界高远,迥出众家,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对美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的影响之大,远胜于其他诸子。全书分成五个部分,即:庄子内篇诠释、庄子外篇解说、庄子杂篇发微、论说《庄子》、附录(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本书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肯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作者又对王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化、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语言通畅易懂,说理深入浅出,所引资料丰富翔实,为作者近年的一部力作。
“三礼”《礼记》《仪礼》《周礼》是十三经之中的儒家经典著作。历代研究礼学的著作很多,本书编著者钱玄、钱兴奇是礼学专家,依据辞典体例,对三礼中的制度、典章、礼仪、名物等专用词语约五千条进行诠释,质量上乘,是研究礼学的很好工具书。
佐藤一斋的《传习录栏外书》以校勘精细详备、征引前贤评论丰富著称,是一部诠释《传习录》的经典之作,很有学术价值。整理者对底稿详加校勘,修正了不少底本的错误、缺漏,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同时,他还为本书撰写了导言,介绍了佐藤一斋的生平,以及《栏外书》的特点与不足。
本书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宁镇疆和历史系讲师赵争合编的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录专业学术论文17篇,对迄今出土的四古本《老子》,即郭店楚简《老子》、帛书本《老子》、北大汉简《老子》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比较,着重研究这些《老子》“早期传本”的分章、章次、分篇、篇次等结构方面的表现形态及演变。 以《老子》一书为个案,深化了对古书形成的认识。
《东西均》与《一贯问答》是明清之际哲学家方以智在哲学领域的的代表作品,其中,《东西均》共有27篇,而《一贯问答》共有12篇,二书分别围绕着“公因反因”、“一以贯之”等命题,论述了对立统一、一分为三等哲学思想。当代儒学研究者庞朴先生对二书详加注释,并阐明了书中抉发的哲学奥理,对研究和认识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和哲学地位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包括两部分,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周易象数义理发微》内容由写于不同时间的论文组成,今汇聚成编,重组结构,删除复重,使内容一贯,以反映笔者易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周易象数义理发微(附五行探原)》共分三编,属笔者研究《周易》的三个领域。编处理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析论孔子研究《周易》的态度与方法。第二编处理《易传》问题,重点在成书于孑L子之前的《大象传》和《彖传》,以及属于孔子《易》说的《文言》。第三编处理象数易问题,以哲学角度言之。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是张岱年先生几十年来研思探索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体系之总结性著作。所谓概念、范畴,即先秦思想家所说的“名”;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如“天”、“道”、“气”、“理”、“太极”、“知行”等。书中选取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起主导作用,且意义较为深奥难解、历代歧义较多的 60组概念范畴,分为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知识论类,以条目形式呈现。每则皆引证原始文献,详述历代各家对其理解发挥,循名责实,尤其着重于概念范畴内涵的演变历程以及各家学说之精微差异。是一部体例独特、便于查阅的中国哲学基本理论著作。 本书撰写于1981至1987年间,198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出版,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所收为工作本,据1989年初版校勘,订正标点及误字,重新核对全书引文,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