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从实证出发,客观描述西方英语读者如何评价许渊冲的中诗英译作品;将许渊冲的翻译观置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其价值、地位与作用进行评断;进一步认识韵体诗(中诗英译)的利弊,以期对中诗外译主导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参照;在关照西方读者审美情趣与“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探究多维度译诗模式的可行性。 本书将参照实证调查的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文本研究及历史考察研究为主线,论证许渊冲“优势竞赛论”及译诗策略的合理性及缺陷,以期在全面梳理许氏译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求对其作出较客观、全面的论证与价值评判。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最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
中国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自江户时代输入日本,就不断被翻译、仿作、再创作,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与日本文学互为影响,推动多次“三国热”席卷日本文坛,同时带动日本学界《三国演义》研究的深层次发展。赵莹著的《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分为10章(包括绪论),围绕上述内容,站在中日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对《三国演义》与日本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评述和研究,探索中日文学交流的轨迹。首先以译本和再创作版本为中心,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文化过滤,所反映的时代特色,所表达的日人情怀,从一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成适合大众阅读的日本现代小说的过程。其次以人物研究和版本研究为中心,阐释日本学界《三国演义》研究的大众化和日本化等特性。最后以日本视觉系《
本书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西书中译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全书分译史通述、译局专论、译家译著、译名术语、译史问题等五个部分。
本书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同时,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点与全面相触及,源与流相辨析,介绍与评论相融合。应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翻译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