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称为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拓荒之作,首次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已逐渐演变成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理空间是我们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Fauconnier在本书中运用心理空间这一概念讨论了指称的隐晦性和透明性、指称中的角色和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语用预设、违实句和比较句等语言哲学遇到的难题,书中详细的论证和大量的语料说明,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对语言哲学中的难题做出统一而又简明的诠释。 本书适合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者阅读。
《古文字演变趣谈》这部书风趣地讲述了古文字的故事,这部书也严谨地考究了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学家的笔调,文字学家的思辨,夏渌先生的一篇篇精悍短文,让我们读得轻松,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谈情说爱、议食论性、太阳的黑点、青蛙的哭泣、赵本山的扯蛋、人尾巴的功能……这些话题的短文引人入胜,对古文字学不甚了解、不太关心的人,也会有兴趣阅读。
当今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 以开阔的视野,展现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注重融合性,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追求体系性,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 坚持发展性,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突出开放性,全书提出了100个思考题,涉及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和翻译学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学术思考线索和新的思考空问,引导读者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
《说文解字》是中国靠前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抢先发售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此外《说文解字》还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汉字发展论》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语言学》第八辑是专刊,只收北京大学郭锡良老师的《汉字古音表稿》。书稿运用《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将东汉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全部汉字包括异体字提取出来,注上上古音,应该说这是上古音研究的前沿性的成果。书稿分四部分:字表、谐声表、韵表、说明。字表部分按开合四等详细列出每部所有字,注以国际音标、现代汉语拼音,部分字有简单训释;谐声表详列声符和代表字,以及单字;韵表部分则穷尽形地详列《诗经》《楚辞》的韵谱和合韵谱;说明部分则对一些学界有争议的字的归属和一些例外字进行说解,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将各字在《诗经》《楚辞》的出现频次予以说明。书后附有音序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以《雅》《颂》所收录的诗篇为研究主体,利用殷周金文及战国竹书提供的新证,分别从文献学、字词训释及语法学三个角度,探讨当中较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为过去研究带来新资料与新思考。文献学方面,本书集中于诗、乐、舞间关系的研究,分析先秦乐舞组曲的体结构,就《雅》《颂》乐舞性质的讨论提供新材料。字词训释方面,本书通过金文与《雅》《颂》的互证,考释疑难字词整理讹误的例子。语法学方面,本书讨论以虚词为主,深入分析金文及《雅》《颂》所见“不”“无”“其”的语助词用法。
《认知语义学》(两卷本),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美国语言学家LeonardTalmy倾尽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两卷本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者的之作。 本书《认知语义学(卷I):概念结构系统》为两卷本前卷,主要研究概念的构建。第二卷《认知语义学(卷II):概念结构中的类型及过程》主要描述概念构建过程中呈现的类型学和结构特征。
《两周金文构形演变研究》是研究两周金文构形演变的专著。全书将两周金文三个“主干内容”,即繁化、简化和讹变三种现象分别作了文字构形的动态分析。作者认为:“繁化现象”是古文字草创阶段推敲文字构形的过程,是古文字演变中朴素美的体现:“简化现象”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斟酌文字构形的推进方式,是提高书写效率的一种必然要求;“讹变现象”既有因传播手段的滞后而导致的“以讹传讹”的因素,也有作为寄托先民审美意愿载体的成分。 另外,《两周金文构形演变研究》还制成了104例的“西周金文常用字与新增字简表”;提出了79例“对‘春秋金文构形分析总表’附录部分释字的商榷”;列出了209例的“战国文字字形对照表”。且在“附录”部分选取两周金文代表性铭文,并附有释文。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学术与艺术”的并重
《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将关中地区的语音分为三个层次:雅言、通语、方音。雅言即人们常说的读书音,以音义反切系统为代表,而唐人音义反切系统基本与《切韵》相同;通语即交际语言,具体表现形式是诗文用韵系统与梵汉对音系统;方音可以通过特殊反切、特殊用韵现象和特殊对音来考求。这三个层次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很好地解决了不同的材料所反映的音系差异问题。《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思路并且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作者认为律诗的失救现象可能是诗人受方音影响导致的,于是通过统计失律诗歌在拗救位置上的四声分布,发现关中方音平声与上声关系较远,而与去声关系较近,而通语里则是平声与上声调型相近(中唐以后)。这一思路具有求新、创新意
本书讨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的方方面面,如语言的系统、语言功能说、语篇的衔接、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等。
在21世纪经济优选化背景下,国家语言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创造性地对国家语言能力的理论构建进行建设性思考,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的理论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进而依据我们提出的1级和2级指标,采取共时视角对美国的国家语言能力进行深度剖析,并为提升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提出积极建议。该书既是一本理论专著,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一方面能够提高我国在靠前学界语言政策领域的理论地位,另一方面又能对当下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语音学与词法 》是对鲍培所著的《穆卡迪玛特·阿勒-阿达布蒙古词典》第Ⅰ部分语音学与词法翻译成蒙古文及注释的蒙古文释义。全书共分两部分,内容包括文献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词法特点。 《语音学与词法 》主要适合蒙古语学习者及其研究者阅读使用。
《语言认知研究(英文版)》研究内容涉及英语多层多语语序、空间介词渐变特征、动词—小品词结构、多语色泽语码认知、疑问句交互功能、被动句的语篇功能、话语标记语等,范围较为广泛,但并不散乱,以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研究问题相对集中,研究内容明确。全书分为10章,大致分为侧重于词汇与标记语、侧重语法结构和侧重于阅读教学等三个主要方面,结构较为完整,各章之间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的内在性方面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本书是一种用于盲人摸读书写的特殊文字,盲文符号对应的是汉字的读音而不是字形,在字符层面采用国际通用的布莱尔点字符号,在书写层面采用了按词分写的形式。根据这些特点,让计算机自动实现汉字和盲文的互相转换,实现盲文的计算机处理。
关于该问卷的宗旨、特色、使用方式等,原作者的“引言”已作了解释。关于该问卷出版的学术背景,以及在引进此问卷的意义,在“引言”后的说明部分也作了介绍。简而言之,问卷为各地人类语言的调查描写提供了一个尽量客观、全面和包容性强的语法框架,让调查研究者可以尽可能摆脱语种局限和学派成见,调查到尽可能多的语法事实。这正是主要习惯于汉语眼光的语法学界所非常需要的。 本手册以科姆里(Bernard Comrie)和史密斯(Norval Smith)所编制的《Lingua版语言描写性研究问卷》(1977,刘丹青、吴可颖译)为提纲,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注释、例示、补充和分析,包括对不足之处或不适合中国语言之处的评述。总篇幅约相当于问卷的十倍。该问卷的翻译和出版得到了科姆里和史密斯两位教授的授权和鼓励。问卷的主体是语法项目,本书的说明也主要围
一、对《汉语大词典》所失载的中古时期所产生的词语,本书主要进行诠释,并予溯源。 二、对于《汉语大词典》已收之词语,本书旨在溯源。 三、所释词条,材料主要来源于周绍良主编之《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和赵超编著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并补充以史书、诗词、散文、小说等其他文献的语言材料。 四、所释词条,主要反映六朝隋唐时期的词汇面貌,必要时,则上溯先秦两汉,下延后世,以明其源流演变。 五、书证主要以时间先后为序,少数例句则依据类别稍作调整,引例如有缺字则用□表示。 六、正文所引墓志,标题超过十三个字的,酌情损减;标题不明者,则酌情取题。 七、书末附有引用书目和参考书目,并列出其作者、版本、以便读者查证。
《时空决定成败:隐形谈判》主要是围绕“时空掌控”应用技术之一“隐形谈判”技术的有关问题展开阐述,《时空决定成败:隐形谈判》中对隐形谈判的定义、来源、基本技术及应用案例做了具体的展示,作者将其认为最重要的时间、空间环境的能量场作为掌握人及一切的关键因素。
本书讨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的方方面面,如语言的系统、语言功能说、语篇的衔接、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等。
《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将关中地区的语音分为三个层次:雅言、通语、方音。雅言即人们常说的读书音,以音义反切系统为代表,而唐人音义反切系统基本与《切韵》相同;通语即交际语言,具体表现形式是诗文用韵系统与梵汉对音系统;方音可以通过特殊反切、特殊用韵现象和特殊对音来考求。这三个层次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很好地解决了不同的材料所反映的音系差异问题。 《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思路并且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作者认为律诗的失救现象可能是诗人受方音影响导致的,于是通过统计失律诗歌在拗救位置上的四声分布,发现关中方音平声与上声关系较远,而与去声关系较近,而通语里则是平声与上声调型相近(中唐以后)。这一思路具有求新、创
《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由项梦冰、曹晖编著,本书简要 地回顾了现代西方言学的历史,比较了中西方言研究的不同学术传统,在 此基础上对方言地图、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类型和同言线理论做了较详细 的介绍和讨论,并专章介绍了汉语方言的分区地图。最后一章是若干专题 的方言地理学实践。《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可作为中文系本 科生、研究生汉语方言学课和方言研究课的补充读物,也可用作汉语方言 地理学的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