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被称为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拓荒之作,首次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已逐渐演变成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理空间是我们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Fauconnier在本书中运用心理空间这一概念讨论了指称的隐晦性和透明性、指称中的角色和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语用预设、违实句和比较句等语言哲学遇到的难题,书中详细的论证和大量的语料说明,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对语言哲学中的难题做出统一而又简明的诠释。 本书适合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者阅读。
《古文字演变趣谈》这部书风趣地讲述了古文字的故事,这部书也严谨地考究了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学家的笔调,文字学家的思辨,夏渌先生的一篇篇精悍短文,让我们读得轻松,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谈情说爱、议食论性、太阳的黑点、青蛙的哭泣、赵本山的扯蛋、人尾巴的功能……这些话题的短文引人入胜,对古文字学不甚了解、不太关心的人,也会有兴趣阅读。
当今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 以开阔的视野,展现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注重融合性,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追求体系性,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 坚持发展性,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突出开放性,全书提出了100个思考题,涉及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和翻译学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学术思考线索和新的思考空问,引导读者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
《说文解字》是中国靠前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抢先发售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此外《说文解字》还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汉字发展论》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语言学》第八辑是专刊,只收北京大学郭锡良老师的《汉字古音表稿》。书稿运用《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将东汉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全部汉字包括异体字提取出来,注上上古音,应该说这是上古音研究的前沿性的成果。书稿分四部分:字表、谐声表、韵表、说明。字表部分按开合四等详细列出每部所有字,注以国际音标、现代汉语拼音,部分字有简单训释;谐声表详列声符和代表字,以及单字;韵表部分则穷尽形地详列《诗经》《楚辞》的韵谱和合韵谱;说明部分则对一些学界有争议的字的归属和一些例外字进行说解,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将各字在《诗经》《楚辞》的出现频次予以说明。书后附有音序和笔画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内容简介
汉语词缀的研究,近年来已是一个比较热闹的话题。从研究的概貌看,既有宏观的全方位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到某一词缀的认知上的辨说;既有历时的追述,也不乏共时的比较。可谓硕果累累了。能够达到的研究水平,其间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求索过程。就学术研究的规律来说,对已有成果的回顾总结,是任何一门学科要取得新的进展所必需的手段,词缀研究当然也不例外。
《俄国汉学史》是一部关于俄罗斯汉学史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涉及俄国汉学诞生前的中俄交往、俄国汉学之肇始、俄国汉学之成熟、俄国汉学之发展、俄国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研究几个部分,适合汉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本书是控讨中国近代新词语的论文集。著者分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近代百科类工具书条目,从新词入手描述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轨迹,并详述其发展得失。透过语言现象揭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缘起流变以及蕴涵在词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助词与相关格式》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之助词与相关格式。
本书是由作者的几篇研究语言文字的论文集集合而成。因为论文对文字的基本概念,如文字的本质、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文字能力、文字单位以及文字教学的理念等都与传统的提法不同,所以起名《文字论》。
《汉语方言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关系》是一本地理语言学著作,正文分五部分,附参考文献和后记。该书稿比较深入地考察汉语方言的形成、分布、演变与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关系,着重考察河流湖泊、山脉地形等自然地理以及历史移民、历史政区、交通往来、文化区域等人文地理对方言形成、分布和演变的影响,将语言与地理、历史、文化熔于一炉。书稿D一次对整个汉语方言分布格局的历史形成与共时分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梳理,尽可能地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非语言因素对汉语方言分布格局的影响进行解释,深化了有关研究。
本书是我在浙江大学古籍所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时所作的博士论文,2007年论文答辩时,因考虑整个字表篇幅过于庞大,就只列了“A”、“B”两个字母所辖异体字作为样稿,以求教方家赐正。现在正式出版,整个字表略作修改,附上。 本书从选题、写作直至出版的全过程,都凝聚着我的导师张涌泉先生的智慧和心血。论文能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其中还有一些可取之处的话,那完全要归功于张老师的亲笔连文、反复修改。先生的恩情,我是无法回报的。我只有更加努力地搞好自己的研究,以更好的学术成果回报先生的栽培之恩。
《语言的结构与运用》是一本普遍语言学入门教程,适合我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及语言学研究研读。本书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帮助读者认识语言结构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 本书内容包括三部分:一、语言结构;二、语言使用;三、语言变化、语言发展和语言习得。本书虽然是语言学入门的教程,但是,它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本书的另一特点是语言研究与信息技术结合。本书每章末尾都专门讨论计算机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内容,除了提供常规的参考书目,还提供了丰富的、带注释的网络资源。本书深入浅出,例证丰富,脉络清晰,覆盖面广。作为语言学入门的书,作者并不只对语言学做具体的介绍,还注重语言学方法的介绍、前沿问题和研究成果的介绍,使学生和读者从系统地接触语
苗语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方言。目前苗语东部方言使用人口有90余万。苗语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故又称湘西苗语或湘西芦语方言。其中“湘西苗语”这个称呼最简单方便,口头使最多。但属于这一方言而又超出湘西范围的地区,群众就不大习惯叫“湘西方言”,而习惯称为“苗语东部方言”。苗语的复杂性仅从苗语东部方言这一块就可见。斑。苗族东部方言下面的土语与土语之问,差别大的完全不能通话。差别小的通话也有的困难,这就是需要再划分土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