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中老师谈写作教学》希望能为读者开辟一个新的视觉。写作教学的新的视角根基与写作理论的突破。很长时间里来,我们习惯于把“写作”分解为“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侧面加以研究,20世纪后期,写作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那就是:“写作”是“主体”(写作者)“客体”(写作者视野中的客观世界)“受体”(读者)和“载体”(写作样式)之间的互动过程。有人把前者戏称为“文本”而把后者戏称为“人本”——前者是就文章论文章,以“文”为本;后者研究一个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以“人”为本。虽然这种称呼是套用了目前的常用概念具有多义而且带有几分诙谐色彩,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概念,但它确实能够反映两种对“写作”解读的不同特点。我们不敢说自己谈的全面而,但我们相信:这里的内容有不少是现在谈中学写作教学的书里
本书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取向,结合个体主义、新结构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三种分析阐释框架,较为系统 地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获得与教育分层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本书实证研究内容 涵盖了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关于教育获得机制的研究,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层背景因素对不同 教育阶段、不同类型教育的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扩展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影响特征,同时 对制度性因素,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也进行了的探讨。其次,本书还集中讨 论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个体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联特征,特别就具有质性差异的不同教 育形式与个人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的比较分析。
本书是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集,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生动实践,同时注重典型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本书是“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的成果,该资助 计划申报主题聚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学术、进学科。同时,又对入选该资助计划的重点推荐对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现已实施了两期,共培训约300名优秀青年教师,通过政府主导、集聚全市优质资源,努力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形成了全市范围内聚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跨学科交流大平台,建立了政府搭台、专业力量支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培养模式。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它是在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中基于赋权、增能之理念,以中小学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高度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自觉为基础的一种课程规划与开发的专业化活动。如果没有国家程度的“赋权”,则如英国课程论专家丹尼斯·劳顿所说,实施课程的教师只是“被当作听人使唤的雇工,而不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上参与课程的专业人员”,就不可能有所谓的“课程领导”。从这个角度讲,美英等国以分权制为主的教育体制中出现“课程领导”之理论与实践,实乃“内生而成”。至于我国,由于长期的教育集权制导致课程的管控权集中在行政部门,给予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开发的权力空间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学校的行政人员及教师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意识,也无课程能力,更遑论课程领导。幸而在21世纪初,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恢复与发展、加强与改进、全面加强与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本书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0年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具体来说,本书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总体上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党的理论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学生党建、高校共青团建设、班集体建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15个专题,并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涉及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描述分析。
本书在梳理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本科教育中的院校支持进行概念定义。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6所院校的36名高年级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结合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的数据分析,归纳验证中国本科教育中的院校支持构成因子,分析其具体情况和特点,并探索其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及影响机制。
《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成果集粹》可以看到兰州市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文化强校的新路子、内涵发展的新途径。这些学校开展文化建设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市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了亮点、彰显了特色、做出了示范。各学校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从学校精神力凝练着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个性化的核心办学价值体系;从学校执行力建设着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学校形象力塑造着手,大力开展包括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