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牛津大学游记手稿》影印游记是康有为的手书真迹,并附有北大程道德教授所作释文。全稿分为两卷,不仅详尽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津、两名校的全貌,包括学校外景、藏书楼、博物馆等设置,还对中外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评述。
本书依靠最近的研究结果和教育体制中的整合实践,对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中整合学生学业获得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尤其深入探讨了学校教育中能力发展的问题,并更普遍地探讨了所有以赋予学习意义为目的、具有整合特征的方法。 本书部分提出一个参考框架,通过从理论、历史和研究方面对整合问题的考察,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本着整合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能力。 第二部分阐明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做法,并对大量工具进行了探讨,以帮助基层行动者们朝着这个方向来实施教育大纲和进行课堂实践、学业评估或编写使用教科书。
什么是教育思潮?思潮即思想潮流。较系统的、影响大的、流传广的思想,就有可能成为思潮。教育思潮即反映某一时期内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或倾向。 西方教育思潮是一个层出不穷、川流不息的过程。 本书主要探究20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纵览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走势分析各种主要思潮产生的因由,追踪国际教育思潮引发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促进教育研究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对每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既有不同合作模式的特点,又受不同办学模式的制约。本书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具体项目展开调研,分析每个项目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评价体系等因素,探索适合当前国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自从20世纪80年代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以后,迄今为止,外学者对其所做的研究方兴未艾,现已成为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之一。本书主要探讨了认知负荷理论的进展,包括基本类型、学习效应、测量方法及与个体特征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作者近年来所做的关于认知负荷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的三项实证研究;最后,对认知负荷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本书可供各级教育工作者、心理与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科研机构的有关人士参考使用。
《让教师不再害怕写作:八种常见教育文化撰写“地图”》在诞生之前,是一门教师培训课程,配合课程的实施,我们自编了一套“学习材料”,里面收录了大量普通教师撰写的各类作品,有的就来自受训教师身边的同事,或以往的历届学员。这些贴近教师生活的“接地气”的作品,有效地降低了这类教师的畏惧感,尤其是主讲教师“以文会友”的几篇温情文章,从开场就起到了触发、燃情的作用,让参加培训的教师感到来自写作的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以及精神对话,这种“广谱”性的怕,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学校课程设计及其评价往往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瓶颈而制约着改革的发展。然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所谓技术方案却无补于问题的解决。本书就教育问题引入一种更深刻的对话,它不仅是关于学校及评价,而且是关于一般的教育过程。它全面回顾了美国学校教育以及相应观念的更迭发展,在充分考量学校教育的可能形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新形式——教育鉴赏与教育批评。正如作者所言:“教育过程总是发生在具体场景中,有关教育实践的决定取决于对那种场景的敏锐感知。……简而言之,《教育想象》是这样一本书,它为有关教育意义和目的的思考提供食粮,这样,可以更深刻地探察有关学校的分析以及实践者和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更简单地说,《教育想象》试图深化话语,为对学校教育的目的、结构和过程的精当分析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提出了素质教育突围的十大理念和十个着力点,能对素质教育如此全面生动地解读,在是不多见的。《素质教育突围》很有新意,新在何处呢?我认为在于它的生动、全面、实用。
关于教育社会学理论之介绍多散见于专书篇章或论文中,周延性与统整性较为不足,相关介绍亦多以学派或大套理论为主,对于教育启示部分的讨论常有限,使得想一窥教育社会学理论殿堂之奥的学子或难以掌握理论全貌。 本书乃是台湾教育社会学学者们集结努力的成果,以人物为轴,使读者能对教育社会学理论渊源与架构有完整概览。全书共涵盖当代18位重要教育社会学思想家,远溯自早期的K.Marx、E.Durkheim、M.Weber,乃至当代学者如M.W.Apple、T.S.Popkewitz等人。在理论派别上,亦包括各主要学派之代表人物,如现象学A.Schutz、结构主义的M.Foucault、戏剧论的E.Goffman等,几近完备。 本书各章内容均包括四部分: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社会学思想背景与主要理论内容、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研究之贡献或启示、综合评述与结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提供生动、周详、深入
“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它是在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中基于赋权、增能之理念,以中小学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高度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自觉为基础的一种课程规划与开发的专业化活动。如果没有国家程度的“赋权”,则如英国课程论专家丹尼斯·劳顿所说,实施课程的教师只是“被当作听人使唤的雇工,而不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上参与课程的专业人员”,就不可能有所谓的“课程领导”。从这个角度讲,美英等国以分权制为主的教育体制中出现“课程领导”之理论与实践,实乃“内生而成”。至于我国,由于长期的教育集权制导致课程的管控权集中在行政部门,给予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开发的权力空间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绝大多数学校的行政人员及教师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意识,也无课程能力,更遑论课程领导。幸而在21世纪初,我国
本书通过对在美国高等院校工作的众多教师的访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高校教师发展的目标、面临的问题,以及教师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挑战的评价。本书非常适合高校中青年教师阅读,有助于他们在教育专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儿童早期的科学探究》分为早期的科学体验、探究的重要性、认识和了解世界、发展积极的科学态度、创造性的早期体验、创造性的教学和供给六章,旨在帮助教师积极引导儿童对产生的好奇和疑问作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书中突出了为儿童创设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儿童与受过良好培训的成年人互动的重要性,也阐述了儿童早期经验的范围、性质和哲学基础,以及儿童的科学技能、科学理解及科学态度的发展等一些基础性问题。
《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成果集粹》可以看到兰州市学校开展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文化强校的新路子、内涵发展的新途径。这些学校开展文化建设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市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了亮点、彰显了特色、做出了示范。各学校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从学校精神力凝练着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个性化的核心办学价值体系;从学校执行力建设着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学校形象力塑造着手,大力开展包括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建设。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于2012-2020年间在各个与华语文教学相关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主题演讲、特邀演讲和专题演讲文章,以及在学术期刊或书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全书聚焦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分析与讨论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教学、课程与师资培训课题。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兼具语文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特质,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独有的外政治形势与社会语言环境,致使新加坡的华文教育需要走自己的发展路向,必须在教学、课程和师资培训的层面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在长期探讨与摸索的过程中,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近年来,东南亚华文教育在地化的呼声开始受到重视,而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自立国以来便走在地化的路线。作者长期参与了新加坡华文课程、教材、教学、师培在地化的实践与研究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本书的1
本书重点介绍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以及在制定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与方法。全书共分六个单元,单元一(导论)和单元二(学校发展规划概述)具体阐述学校发展规划的涵义及与学校自主发展的关系,单元三讨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单元四涉及学校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单元五阐述学校发展规划的监控与评估,单元六为学校发展规划文本案例。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教材。
《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的内容从宏观上分为两大类: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内容比较及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呈现方式比较。微观上分为六个专题:①教科书选文标准的比较。分别从政治取向与文学取向、生活取向与经典取向、儿童取向与成人取向、历史取向与现代取向八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②教科书编排结构的比较。分别从教科书形式结构与内容结构两个维度进行比较。③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比较。分别从选文作者、课文主角、课文人名、插图人物、职业角色等角度对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频度分析,并从教科书的语言、故事主线、工作性质、心理形象四个角度对两套教科书中男女的形象塑造进行质性分析。④教科书人物形象塑造比较。分别对教科书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进行比较与分析。⑤教科书道德教育要素比较
由夏建平主编的《全人教育视野下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化行动研究》是“全人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的理论成果,阐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师团队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学生自主发展及评价。书稿共分为五章,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案例,还有指标的设计与考核,对上述教育思想的推广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