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奠基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黄炎培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建树。 本书为四卷本,收录了黄炎培主要教育论著,大致涵盖了黄炎培一生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他主要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他在学术上提出中国历史“权力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国内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率领的学术队伍被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南开学派”、“王权主义反思学派”、“刘泽华学派”等。 谈到该书写作初衷时,刘泽华教授说:“80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刘泽华教授在《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之“前记(代序)”中说,“在我解析传统社会
本书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提高本学科的思想理论水平;服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力图避免简单化和僵化,并把它融入到每个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探讨中,形成了关注重大问题、重视综合已有科学成果、讨论式和讲平常话的学术风格;作者主攻教育基本理论,在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主体哲学和现代教育概念等问题上的探索,力图丰富和深化关于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在教学论、教学认识论、教学实验论等学科建设上,他主要研究问题而不追求体系,却自然地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的体系。值得教育界人士参考。
本书为2014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共分为育人模式创新、整体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教研探索六个部分,汇集了获得2014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论文共计37篇。
本书为2014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共分为育人模式创新、整体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教研探索六个部分,汇集了获得2014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论文共计37篇。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
本书为2014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汇编,共分为育人模式创新、整体课程改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变革、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教研探索六个部分,汇集了获得2014年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论文共计37篇。
本书为对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著作。本书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对港澳台三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模式、特征展开深入探讨、进行综合比较,最终落脚于经验总结与实践应用,试图借鉴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相关经验,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等多重维度为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即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那套含糊、朦胧的知识系统,转换为合乎普适常识的现代知识系统。这一切,不是突然发生的,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里慢慢展开、逐步演变出来的。本书试图在整个文明史的脉络中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从与科举制度相匹配的传统教育的衰败、教会学校的创办、留学大潮的兴起、本土教育家群体的涌现、新式教科书的出版、教育地理的变迁、中国人知识系统的重构等角度切入,从人到书,从外部变化到心灵革命,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一幅现代教育在中国发生发展的生动画面,并进一步探讨现代教育如何重构了中国人的知识世界,重塑了中国人的心灵。 现代教育在中国到底是如何兴起的?其来路与去向,值得正迈向现代文明的我们认真求问。这本小书正是这一求问的结果。
本书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专著,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以及实务工作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或重新解读,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对象论、范畴论、价值论、过程论、机制论、生态论、组织实施论、发展论等八个专题。其中机制论、生态论和组织实施论等内容在以往的相关专著研究中少有涉及,我们对这些议题进行了较新的探讨。而对一些议题如对象论、过程论等,也力图作出新的阐释。 本书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诸专业领域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域的学习者、研究者与实务人士参考,也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诸专业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的参考书。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研讨了十八世纪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还对18世纪日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18世纪日本的教育思想中确然出现了近乎近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萌芽,尤其是关于庶士教育平等观点、关于儿童天性及相应教育的主张、注重实学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体系的设想,以及教育研究思想方法的转变等,显得格外突出。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像18世纪日本整个思想界、学术界一样,具有一定的启蒙倾向。
《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是为美术教育者所作,书中所指的美术教育者,包括教美术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幼儿园教师以及一般人——只要他们愿意从美的角度来欣赏儿童的作品,更有心进一步地想要了解儿童创造活动的渊源。换而言之,《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是为那些想了解儿童心智和情感之发展的人所写的。 《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试图说明儿童的一般心智发展与其创作活动息息相关。创造的表现就跟个人一样,各不相同。只有在了解创造和成长之间非刻意的相互影响后,才可能了解儿童在心智和情感成长中个别阶段的创造表现。 《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系作者历经二十余年研究数千件作品的结果。作者试图帮助美术教师以及所有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了解和认识儿童作品所需要的心理学,亦试图阐明各年龄层中基于创
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历史,其目的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路径,寻求其轨迹,总结其经验,阐述其贡献,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对新形势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被人们广泛地演唱着,演奏着。音乐是非语言性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工具之一。即使人们之间语言不通,但是也能在一起聆听或演奏音乐,共同为音乐所感动。 如今,“全球化”和“区域特色”被称之为了解当今世界的关键词语。我想,我们不仅仅只是要去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更重要的是要互相认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各国的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就像在地球这个“大花园”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之“花”一样,互相间的认同与共存在当今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缪裴言先生、林能杰先生和缪力女士将本人这本以如何指导学习“怎样欣赏音乐、怎样学习音乐以及怎样用音乐进行表现”为目标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将它介绍给中国的音乐教育同行们,这实在是一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