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残破,财政窘迫的废烂局面是本卷展示的主要内容,资质鲁钝的咸丰帝施政乏策,调遣无方,于是国破山河损,充满了愤懑的氛围。本卷重点展现了战争场面,也展示了辛酉政变、两宫垂帘的宫帷秘事,直观地了解到晚清太后主政的初始状况。书中图532幅。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繁荣发展,各阶层民众高涨的科举热情与有限的科举名额、官吏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导致山东地区形成大批壅滞基层的士人群体。作为地方文化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普通百姓与上层士绅问的重要过渡阶层,他们的言谈举止,各种教育、教化活动,以及对儒家文化内容、载体、传播媒介世俗化进程的推进,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在基层社会的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槱院士从小热爱船舶海洋,尤其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业绩十分景仰。本书就是积几十年来的潜心研究后新编的一本小册子,欲以较小的篇幅使读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出使任务、使团和船队的组成、七下西洋的航程、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功绩和影响,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的经验教训等作了一些简明的评述。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为一本科技史话的力作。
本书系在原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刊印之《清代文字狱档》的基础上,充实内容、校读整理、并加新式标点而成。全书共分十辑,举清朝军机处档案、朱批奏折、雍乾实录及其他出处,依专题分别辑录清代前期近七十宗文字狱的原始文献,举凡立案经过、审讯供录、结案文件,以及办案过程中的上谕朱批、枢垣廷寄、督抚奏折,一应俱全,为今人研究清代思想文化史以及政治、司法、教育、出版等各种相关专题,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手资料;又以内容具体、文字生动和牵涉面广等特点,也可供一般文史爱好者当旧案实录阅读,藉此增广见闻面资谈屑。对于众多参加清史重修工程的专业人士,尤为案头的参考资源。
《清代科举宾兴史》包括清代科举宾兴及其产生的原因、清代科举宾兴的时空分布、清代科举宾兴的级别类型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国、传承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离不开对科举制度的研究。而在此之前,学术界还缺少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科举制度历史,剖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多方面的多重影响,并详细介绍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如何运作的大型通史。《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是由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三位在学界有重要影响的专家主编领衔,由所在领域学有专攻且有影响的学者撰写的大型项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包括五卷、452万字。总论部分从宏观层面综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研究科举制度的意义以及科举制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然后分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代
无
无
驿传是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在国家行政管理、疆域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代驿传是中国古代驿传系统发展的最后阶段,它虽承袭于明代,但又根据国家行政运转的实际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与清化的疆域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本书首先考察了清代驿的在地域范围上的变化,列举了驿传的主要网络干线,其次,从功能学的角度,对清化驿传管理制度中的物质供给、信息传递、交能通运输等方面的制度变革的内容,背景进行了分析,再次,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了清化驿传的近工转型,具体探讨了传统驿传是如何在功能方面被电报、近代邮政逐步取代,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的,通过对以上内容的陈述与分析,本书揭示了清代驿传具体的实际运行方式,阐述了其要国家政治、军事、疆域形成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使清化驿传系
本书以里甲、保甲、寨堡、团练等为核心,通过对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乡村基层组织的设置、演变及其在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社会控制等方面功能的考察,在阐释乡里制度实施实态与嬗变的同时,提示出两湖地区若干地域特征。同时,通过对乡村中宗族、士绅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基层权力结构及其变迁。在充分挖掘民间文献和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在制度史、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中,对与乡村社会相关联的问题做出了新的诠释。
《雍正吏治录》凡126篇,如同五光十色的多棱镜,勾勒出一幅幅雍正王朝的百官图,可谓今人眼中的雍正官场现形记。具体说来,一是展示了雍正王朝“吏治废弛”、官员腐败的乱相。二是活画出雍正百官的众生相。三是深入透视清廷百官的心灵世界,笔锋直指清代官场腐败的要害。古为今用,借古鉴今,向来为治史之圭臬,读史之要义。《雍正吏治录》的价值也就在于,作者不是缘趣而读史,也不是就史而论史,而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观照故实,用现代意识剖析古代官场,以当今的思想高度和价值尺度来烛照十八世纪上半叶官场吏治的幽微,在古今政治生态的映照中生发深长的思考。
《资源、环境与国家权力:清代围场研究》以清代围场资源利用和环境变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构成清代围场体系的各围场与行围制度的梳理,论证了国家对围场资源的干预、组织和调控的作用,分析了人们在资源利用目的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及各层面间的关系,探讨了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进而导致围场资源结构、环境状况及质量的改变,聚落村镇替代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存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
谭其骧(1911~1992),浙江嘉善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创者。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本书由《长水集》上、下两册以及续编合成。上册收有作者1949年前写的文章36篇,内容主要是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对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以及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下册收有1949年后写的论文31篇,探讨了东汉黄河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河道、渤海湾西岸的海侵、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续编则是作者的学术心得,虽非刻意系统,却篇篇有独到识解。本书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l987年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