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书以原日广州府城及附郭为范围,意在考见城坊沿革中迹,故详古而略今。民国后各变迁,当别为记载。 二、此书所征引,悉注明原书于下;其附列管见,则低二格加“按”字以别之。 三、引用各书,时代不同,故语气各异;兹为存真,概不改削,望阅者分别观之。 四、城坊街道,间有无事迹可考者, 则阙之,未敢杜撰;如考查有得,当俟续编。 五、此书拟附沿革详图,因考绘未竟,以俟他日。
《济南市志3:1986-2010》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全面客观记述济南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努力做到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点。 《济南市志3:1986-2010》为《济南市志(1840-1985》>的续志,上限为1986年,下限为2010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 体裁,以志为主,述、记、传、图、表、录辅之;结构为卷、篇、章、节体,部分节下设目和子目。图片使用与文字同步,力求图文并茂,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读性。
编撰《杭州文史小丛书·八旗兵马拥湖山:清代杭州旗营史话》是杭州文史研究会积极推进大众史学,开展文史知识普及的大胆尝试。我们借鉴“大专家写小著作”的方式,延请了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专家学者,选择各自熟知领域中有关杭州的专题来进行撰述;同时,用严格的学术评审机制来进行把关,确保作品以准确无误的史实、通俗易懂的文字,在广大读者与博大精深的杭州历史文化殿堂之间架起一座通津桥梁。小丛书还可以作为学校课本知识的延伸和补充,让青少年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生动确切的杭州文史知识。
本书收编今山西行政区域内历史上有记载的反映当地(主要为州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古代八景及今昔变化。虽一些地方亦有十景、十二景等之称,但称八景者居多,故名《山西古代州县八景》。各州县名称系明清时称谓,排列顺序依今山西省行政区划。八景之称始于宋,盛于明,现主要见于明清时所修地方志书中。由于时过境迁、景存景亡及八景编撰者喜好不一,历朝历代所载一地八景不尽相同,有增有减。本书收编八景以清代中后期所列八景为主,部分州县因资料所限采用明代或清代前期八景。其他不同时期之八景除重复者外,则仅列其名不一一介绍。古代八景往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历代八景题咏者很多,与八景交相辉映,其中不乏传世名作。本书每景后一般录题咏诗一首,属名景、名诗、名作者则录二三首。同时,各州县八景均插图一二幅或
《新舟世家文化探源》对新舟世家文化的三个板块进行阐述:上编《文采风流》概述龙渊王氏开新舟文教之先的史实,中编《人文蔚起》为沙滩文化之概述与补遗,下编《文经武纬》专述夏协六将军事迹。
2017年8月,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间奇迹塞罕坝》图文并茂,讲述了塞罕坝作为皇家猎苑的历史、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艰苦创业故事、塞罕坝丰富的生物和水文资源等方面内容,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我出生在黑井一个灶户家庭,童年的时光是在黑井渡过的。五马桥头看滚滚洪水天上来,大河里洗澡钓鱼,石榴园里摘石榴,大龙祠看戏,真武山上捡皮哨子、黑井街上卖火炭、三官庙挑水,两文钱一个的麦巴巴、一文钱一块红糖,以及红学大教室里那口放在地上些我还高的大铜钟……是我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童年的记忆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最宝贵的。黑牛井、大龙祠和七星台是我幼时玩耍的地方,在黑井小学上了~学期之后,我便随家人一步一步走出黑井,开始了人生的旅程。故土是祖宗生息繁衍之地,是我的人生起点,永远难于忘却!
《天津通史专题研究丛书:天津公共卫生建设研究(1900-1937)》以天津近代公共卫生的主要面向如卫生行政、防疫机制、医药业管理、环境卫生和卫生教育为观照对象,在对公共卫生实践作了较细致呈现的同时,探察了公共卫生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并注意卫生现代化对民众日常生活和一些传统行业或职业的影响。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大陆部分、日本对台湾、大连的统治与人民反抗斗争之比较、日据时期台湾移民问题初探木、台湾总督府文官制度研究、日据初期台湾企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日据时期对荷据台湾史的研究、日据台湾、大连时期电影业研究、“族”与“国”:李春生与清末民初的台湾、试论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妇女的“皇民化”塑造、“米糖相克”与总督府米糖统制——日据后期台湾殖民地农业之初探和台共风云——蔡孝干红白人生研究之二等等。
《史事与史迹——孙宋孔蒋家族在上海》是孙中山纪念馆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的。中国近现代史上,孙宋孔蒋四大家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本书是根据这四大家族在上海的居住生活足迹,包括居住地、办公地以及经常活动的地点,还有相关地标为点,以点带面地勾勒出四大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同时历数了这些地标的历史变迁,今昔对比,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变革跃然纸上,具有可读性的同时真实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具有较好的阅读价值和史料价值。
佳木斯地区有着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7000多年悠久的人类活动史,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满族故乡。虞舜时期,肃慎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矢石磐”产自这里;“五国城”的遗址遗风在这里依稀可寻;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典故源于这里;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先人曾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这里是满族的“龙兴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革命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
《震泽镇志续稿》共十四卷,卷末一卷。震泽是吴江市西部重镇,是吴江乃至上海通往浙北、皖南和江西的大门。自古人文荟萃,商业繁盛。震泽得名,始于《禹贡》“震泽底定”一语。后先改属,镇县悬殊。至清道光年间,郡人沈眉寿、南浔纪磊纂修《震泽镇志》,体例赅备,详略得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在相关门类中均录了许多诗文,有的还具有辑佚的价值。民国年间,郡人龚希髯于道光刊本基础上补续内容,下限至民国二十六年。体例一仍旧志。
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库区所在的秦巴山地又是我国著名的环境脆弱贫困地带之一。本书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实地调查,考察了历史时期这一地区的政区、人口、城邑、经济开发和环境变迁状况,填补了有关库区一带的历史地理研究的空白。同时还考察了历史时期库区一带的人地关系状况,以求为库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历史地理的基础认识。本书适合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台湾研究新跨越:郑成功与明郑在台湾(修订版)》主要内容包括:郑成功在闽西北地区的抗清与“延平王”爵号的由来、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批判与继承、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略运筹、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的粮食供应、从卢若腾诗文看有关郑成功史事、郑成功文化刍论、郑成功如何带兵打仗、郑成功与金门的关系等。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闾建城,至今已届二千五百年。对于古城的兴衰演变,历代均有所记述,积有丰富的地方志乘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地区范围内传世的各种府志、孙志有一百八十余种,共千余卷,乡镇小志及山、水、园、亭、寺观、祠庙等专志则为数更多。惜旧时刻印份数有限,加之历经变乱,保存不易,不少志书已成稀有,阅读极为不便。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整理旧志的要求精神,特对苏州方志分批进行标点重印,以供各个方面工作和研究之参考。吴门表隐二十卷有附集,清顾震涛编纂,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小辟疆园梓板。这个书名是何意呢?该书例言有云:“是书止载三邑境内,只录志所未及。间有虽载志中,未能明晰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武汉市的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国开发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的影响。《口述实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30年(1988-2018)》通过多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者与开发区发展的见证者的口述记录,讲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建设、发展的历史,反映和展示开发区成功发展的进程和动因,反思和总结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苦难与辉煌、得失与成败,揭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中鲜为人知的秘密,袒露了开发区建设者的心声与思想,披露开发区交流合作中该说未说的故事,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留下口述史料,为编撰开发区发展史、开发区志等史书打下基础。
作者从有关边疆研究成果中选取了十篇宏观论及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的讲演稿,分为“边疆研究”、“边疆研究的研究”两篇,由古及今地讲述了边疆的历史形成过程,如今热点问题的冷思考,并对边疆学这个课题做了一定的介绍。
《焦庄户村志/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重点突出全村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斗争的事迹、焦庄户精神及焦庄户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两大特点,详细记述了焦庄户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卓绝的勇气、智慧和坚韧,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后兴办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一个山村的历史面貌和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