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自然灾害生成、演化的规律、特征及其在乡村社会层层扩散的过程,论述了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乡村经济、社会冲突的关系,指出灾害源与社会脆弱性的相互作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主要分支之一,也是经验研究方法运用得比较成熟的领域。《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1996)翻译、收录了1996年以前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极大欢迎。本书是其后续之作,选译了1996年以来发表在美国主流社会学三大学刊《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社会力》上的关于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的12篇经典论文,提供了国际分析与比较的视角。
本书是部系统、全面梳理和分析后现代主义取向个案辅导模式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学术著作。作者在自己的实际辅导经验基础上,尝试融合传统个案辅导模式和后现代主义取向个案辅导模式的方法和技巧,提出对话个案辅导模式,并结合两个人康复辅导的实际案例,对个案辅导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部学术著作对社会工作个案辅导做出了突破性的研究,对社会工作、心理辅导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实务的社会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知识作坊中,科学精英们是如何制造科学理论,做出科学发现的呢?本书给出了极具说服力且精彩的答案。本书作者诺尔-塞蒂纳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认为,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包括实验室中科学事实的建构与科学论文的建构,由决定与商谈之链条所构成。其中话语互动、资源关系、利益的融合与分裂等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是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建构主义的有代表性的著作。
传统与变迁 ——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 农村社会经济和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 行为、思维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书根据大量史料和实地调查 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特别是对“苏南模式”和 “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许多启人思索、令人信服的观点。 政策制定、经济管理或社会科学研究 诸多部门的读者,通过本书都将对中国 沿海农村社会与经济的走势 有一个较全面、清晰的了解。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历来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书系统考察了近代以来 尤其是1949年后, 随着江浙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发生的明显嬗变。 这无论在
《当代社会学理论》是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教材中的又一本佳作。该系列教材根据瑞泽尔多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著写而成,摆脱了枯燥理论的简单叙述,内容简明扼要且全面系统。本书先以简要篇幅介绍早期社会学名家——涂尔干、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人的思想精萃,接着再叙述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一般系统理论、新马克思主义等当代社会学核心理论,余下的内容则用来展示社会学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比如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持续努力、对后现代思潮去中心化和反整体化的回应以及全球化现象引起的众多关注。自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流行一时的种种思潮,作者皆择要收录,并酌情安排其序列、篇幅。为更好地阐释理论,本书特别增加社会学史中重要的思想家小传,便于读者理解其理论观点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温商精神导论》适用于商科大学生阅读,重点阐述了由商脉与文脉交织所形成的独特的温商精神。向学生传递温州商人“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抱团合作的自主精神;灵活应变,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等的商业文化。《温商精神导论》的宗旨是将温商精神深深植入到商科学子的成长基因,一脉传承,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现代商业综合素质、崇尚现代商业精神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
当前的社区治理模式重构还没有完全打破旧知识体系的束缚,呈现出新的社区治理实践与旧的社区治理知识的矛盾。究其缘由,很大程度在于对社区治理旧知识体系的反思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采取一种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对社区治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再省思。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社区自治、社区情谊和社区管理的知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分散化的社区治理知识体系已经不再能够为新的社区治理实践提供可靠的知识基础,以“社区合作治理”为中轴的新知识体系建构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当然,社区治理新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建立在社区自治、社区情谊和社区管理知识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之上,并实现基本理念的转换。通过对社区治理知识体系的历史反思和逻辑澄清,可以从知识论层面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研究,并为当前社区治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作为一直从事社会学研究并在中国社会学界颇受尊重的前辈学者,郑也夫教授通过讲述个人的治学经历和经验心得,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开启了一扇大门。 什么是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有什么用?如何学习社会学?如何写作社会学论文?如何将社会学研究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相结合?如何在社会学领域关注、思考、改善社会与人生? 本书作为一部课堂讲授记录,既有生动活泼的事实案例和语言风格,又有全面而系统的专业介绍和深刻阐述,更有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和方法指导,对于社会学专业领域的新生,以及想初步了解和进入社会学门径的读者来说,是一部简明清晰、难易适中的入门读物。
《林徽因集 建筑 美术》 本卷系《林徽因集》之一种,分上下两册。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建筑、美术领域的全部作品,注释详尽,校勘严谨。为反映林徽因作品原貌,本卷载入大量林徽因美术作品原件照片;为便于读者研究、阅读,本卷依据原稿,特辅以大量出自梁林之手的古建、雕塑照片及绘图。本卷有相当内容系与读者见面。 林集正文包括前插数百幅高画质林徽因原版影像、林徽因手迹均高清印制,整书布脊精装,集阅读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
《景观社会》是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与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成名之作,被西方学者誉为“当代资本论 ”。他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人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就是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因此,与马克思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在这一意义上,秉承了先锋派艺术理论遗产,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血脉相联的德波,其思想正处于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演变的过渡点上。
盛昭瀚、张军、刘慧敏等著的《社会科学计算实验案例分析(附光盘)》定位于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的案例分析与实验指导。在介绍计算实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七个社会科学领域实际问题计算实验研究的案例剖析,详细介绍了从问题分析、系统建模、计算实现,一直到实验结果评估的整个实验研究过程。每个案例基于一种建模工具或编程语言,详细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通过本书介绍的案例分析,读者可以运用所学的技能,结合需要研究的社会现实问题,独立完成计算实验研究的过程,书写实验报告书,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企业家行为的故事,而这类故事成千上万,这些故事的效应叠加在一起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书中所讲述的故事是很重要的。这本书展示了个人的创造力和人们的意志力可以使极度贫困的地区摆脱贫困。这恰好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旨(现在成为邓小平理论)、即专注于市场。用最广义的词来说,这是一种“儒教”的解释,因为一切事情取决于人,包括人的道德、意愿以及通过经验积累来学习的基本能力。显然,本书的主角吴栋材具有很多“儒教企业家”的特征。 或许很多经济学家会认为,这本书是宏观经济学著作,里面充满了统计数据、计量经济学术语、繁杂的公式和最新的解释经济增长的数学理论。但你翻开书所看到的却恰恰相反。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一个普通农村的故事,使用的都是最原始的资料、文件和口述的历史
本书聚焦受建筑环境中的野蛮开发活动和认为改变自然景观的影响而引发的环境变化是如何对沿海小城镇的特征造成负面影响的。本书探索澳大利亚大洋路两册沿海城镇社区的居民所理解的城镇特征这一概念以及地方情感、地方精神和地方认同等相关概念。
五十年多年来,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理论家已经坚持社区已死。一些人让我们相信我们作为个体,无论周围环境,独立选择我们自己的命运,而其他理论将我们置于全球力量超于我们控制的怜悯之中。这两个观点支配了当代社会的观点,但是通过排斥他们都深度分裂的地方的重要性。基于一个社会科学历史上宏大的研究,本书认为社区仍然起作用,因为生活必然受你在哪里生活塑造。为了证明地域的持续影响的力量,作者在这里展示了数十年在芝加哥的研究成果,结合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个人观察,从卡布里尼格林到川普大厦,从千禧公园刀罗布特泰勒之家。他发现邻里显著的影响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包括犯罪、健康、公民参与、房屋止赎,青少年怀孕,利他主义,领导关系网络和移民。甚至国家危机不能停止地域影响,作者利用他截止到2010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