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无意中被发现,一批珍贵的文献重见天日,由此而引发的“敦煌学”蔚为大观。本书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的仪式歌曲为研究主要材料,参照敦煌壁画等文献中的乐舞图像,结合当代民间的仪式音乐,综合互证,形成初步研究敦煌遗书中的仪式歌曲唱词、曲调结构、表演符号等内容的专题性研究成果。本书通过挖掘、整理、剖析一批珍贵资料,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特别是关于民俗中的仪式歌曲研究,提供的研究资料,为当下方兴未艾的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拓展研究新领域。
陈书录等编著的《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的初步整理。在时间上,其上限应该是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下限,从北朝来说为公元581年北周灭亡,从南朝来说为公元589年隋灭陈。本次整理基本收纳了这一段近八百年历史中产生的民歌。大体根据朝代分为两汉、三国、两晋、宋、齐、梁、陈、十六国、北朝九个部分。
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云南,尤其以昆明、楚雄、红河地区、大理地区和丽江地区最为流行。洞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音乐品种,而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经文谈演。“谈演”一词是当地人所用词汇,主要强调了活动中“谈”(即经文宣讲)和“演”(即仪式动作和过程),音乐只是整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唱”经文,也包括在谈经过程前后或中间的器乐演奏,用以连接前后的经文和烘托气氛。所以,我们在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研究洞经音乐时,因为其中有音乐的成份,进而显示出了艺术的品性;但我们也知道音乐并非该活动的主旨,经文才是其活动的本质所在,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能脱离经文和活动的主旨,这也是很多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所显示出的共性所在。
套装包含5张DVD并随附一本画册,DVD分5集介绍了古筝、二胡、古琴、笛子和琵琶五件乐器的发展历史,用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乐器背后的人文故事,展现乐器蕴含的人文情怀,并由制琴大师为你展现中国乐器独特的制琴工艺,开创了中国乐器史上的先河。
《中国钢琴作品精选:平湖秋月》是一部移植改编的中国作品,以全曲为研究对象,对各个部分的意境进行分析,并积极探索如何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来进行演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韵味。
卡姆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而刀郎木卡姆被认为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广为流传,其曲调高亢,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刀郎木卡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这部科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学术论文、曲谱及多幅彩色照片、CD光碟等。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作品次配印了很多表现生态、社会生活及音乐表演的图片,次以多声部总谱式五线谱为《刀郎木卡姆》记谱,次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测音,次在曲谱下用国际音标填配了原文唱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