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本书由世界*景观设计师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共同创作,基于皮特?奥多夫和其他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案例,旨在探索种植设计中的一些*趋势 基于混合种植的新兴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大量清晰生动的实景照片,让人感受到植物不加修饰的旺盛生命力,在枯荣间尽显寂然的力量 那就是荒野之美。本书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从而形成了一套理论化的种植设计思想,其中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今发展的大潮流,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展示了许多手绘种植设计图,能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对于植物研究颇深,这种经验对于理解植物多年来的表现非常宝贵。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型景观设计,也适用于家庭庭院植物栽培,植物爱好者对本书也会有兴趣。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变革,以及随着这种变革所发生的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 大写的科学革命 。具体来说就是:勾勒史前人类神话宗教自然观与自然认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科学思想意蕴;厘清中世纪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及其关联;探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自然观的新变革及其方法论创新所引发的现代科学革命;构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未来科学革命形式。由此就从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以史为鉴知兴替 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由自然观变革和方法论创新所引导的 大写的科学革命 的概貌。
人体是最典型的复杂系统,正在成为复杂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钱学森晚年致力于研究人体,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和思想。本书继承和发展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思想,从系统哲学、科学原理、应用技术和工程实践四个层次构建了研究人体复杂系统学的理论框架,建立了研究人体的广泛的科学基础,即人体系统科学。该理论试图建立薛定谔有关人的完整科学图景,为开展包含意识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原理和方法。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建立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为中医学数千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最为关键的钥匙,2011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灵枢经》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本书选取钱学森从1961年到1998年关于系统科学的书信共277封,并按系统科学的结构进行了分类编排,每部分均作了简单介绍。读者从书信中可以全面了解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各分支学科的论述,并且按时间顺序了解钱学森思想发展的脉络。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的研制出版始于1997年,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利用CJCR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以及进行引用效率、引用网络、期刊自引等统计分析。同时,利用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还可以方便地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某种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自CJCR问世以来,在开展科研管理和科学评价期刊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选用的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是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收录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期刊共2165种。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上刊发
无
本书以科普的形式,详细阐述了计算光学成像的相关知识及实践应用,前瞻性地论述了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专题讲解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升维、计算介质、成像光谱、计算光学成像的范式、计算光学成像带来的数据革命、广域高分辨率成像的挑战、逆光成像、光学合成孔径、关于分辨率的讨论、海洋光学成像、偏振三维相机、计算成像中的计量问题、元视觉与计算光学成像、下一代成像光谱仪、信噪比等内容。本书围绕知识普及的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插图,将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娓娓道来,不仅可以为计算光学和光学成像等领域的初学者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而且能够为广大计算光学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使其短时间内对某个专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更好地做好研究和应用工
本书以国家科研机构为对象,从政府与科学的契约关系出发,围绕组织形式、资助模式、人才管理、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科技合作等方面,系统归纳了当前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国家科研机构的运行管理特征,对于新形势下我国优化国家科研机构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书全面回顾了国家科研机构的缘起和演进过程,并结合科技发展态势和全球竞争格局重构需求,研判国家科研机构的未来图景,提出从科层管理转向柔性治理的发展趋势。
系统哲学与科学历经近百年,正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新范式。系统科学的思想正在广泛运用于管理、医学和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拉兹洛尝试创建系统哲学。钱学森晚年致力于创建复杂系统学。本书旨在尝试实现钱学森先生的遗愿,即创建一个能够处理当代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完整学术框架。 本书继承了中国道哲学的系统论思想,并与现代量子物理学概念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本体论,形成了一个综合阐述存在与过程、空间与时间、结构与功能、振幅与相位、动与静、形与体的多维多层次思维观,提出未来哲学和科学的三大主题:量子、生命与心灵,预言了未来量子生物学、神经意识科学、系统教育学以及系统伦理学等新学科的诞生,描绘了一幅道德文化复兴的社会发展图景。
本书对欧美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历史演变作了概述。本书用“自然哲学”、“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概念来表示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说明每个历史时期都以此前历史时期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时间界限,整个过程体现了“连续性”和“变化”的辩证统一。本书没有过多涉及20世纪中叶至今70余年间科学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论述这个可被称为“当代科学技术”的时期还为时尚早。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分为5章36节;第二部分是分散于各章节的370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简介,他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而影响深远的贡献;第三部分是正文所列66张图片和表格。这三个部分互
本书运用管理科学、系统工程、脑认知和机器智能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按照定性分析、数据方案设计、定量关联分析、多学科系统建模、仿真与实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原型构建这一完整的研究体系,对科技创新人才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七商要素出发,定性分析了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并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指标体系。利用所收集到的样本数据,通过皮尔逊系数和AMOS结构方程定量分析了七商指标的内部关联关系和七商之间的逻辑关联关系。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匹配模型和基于多层交互权重和熵值理论的科技创新人才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样本个体是否符合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标准进行判别,进一步通过评价模型系统评价样本个体的科技创新层次等级。通过复杂网络理论研究了科技创新人才无向加权小世界网络的节点重要性评价和网络
本书围绕科技规划的一般过程及其方法展开论述。按照科技规划的过程,从科技规划的编制、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技规划的评估等方面展示科技规划的整体面貌,其中重点论述了科技规划编制阶段的优先资助领域遴选相关问题。同时,应用案例分析方法,评析先进国家科技规划编制的经验, 并对我国科技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和政策层面的思考。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期刊文章发表与引用方面的统计报告,是在 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 基础上,以 中文知识链接门户 为基础,以我国正式出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6000多种中文期刊(包括英文版期刊)为统计源期刊,对全部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分项切分、规范化处理和有效连接,经统计分析后编制而成。本报告可用于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价期刊的特征和学科地位,客观地反映期刊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本书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主题,汇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全书共分为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7个篇章,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政治和组织在“大科学”领域内相互作用和转变的著作。本书通过详细分析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和具体案例,揭示了从冷战时期的军事-产业-科学综合体,到后冷战时期以创新和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科学政策体系的演变。书中特别关注了中子散射、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科学研究的边界,并在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影响。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大科学”在组织结构、资金模式和治理机制方面的连续性和变化,以及它如何适应并影响当代知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