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是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经过了大量项目的实践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本书摒弃了复杂的专业案例,而代之以通俗易懂的丰富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TRIZ理论。
本书由世界*景观设计师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共同创作,基于皮特?奥多夫和其他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案例,旨在探索种植设计中的一些*趋势 基于混合种植的新兴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大量清晰生动的实景照片,让人感受到植物不加修饰的旺盛生命力,在枯荣间尽显寂然的力量 那就是荒野之美。本书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从而形成了一套理论化的种植设计思想,其中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今发展的大潮流,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展示了许多手绘种植设计图,能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对于植物研究颇深,这种经验对于理解植物多年来的表现非常宝贵。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型景观设计,也适用于家庭庭院植物栽培,植物爱好者对本书也会有兴趣。
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从存在到演化》对耗散结构理论作了简明扼要又较系统的介绍,是一本关于耗散结构的入门书。不可逆性及时间在描述物质世界深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该书的主题。作者认为,不可逆性可能正是有序的源泉、相干的源泉和组织的源泉。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存在的物理学,包括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中篇是演化的物理学,包括热力学、自组织和平衡的涨落;下篇是从存在到演化的桥梁,包括动力论、不可逆过程的微观理论、变化的规律、不可逆性与时空结构。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时的全称是《伽利略 伽里莱的对话:那是四日间的对话,讨论的是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两大世界体系,无论哪一方都提出了他们的哲学和自然学的依据》。这是伽利略为传播哥白尼学说而写的一部普及性著作,该书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书中参与对话的有三人。一个叫辛普利丘,是受过教育但有点傻气的人,他是地心说的信奉者;另一个叫萨尔维阿蒂,主张哥白尼日心说;第三个叫沙格列陀,是提问的人。书中三人就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真伪展开了一场辩论。《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该书很快销售一空,但是罗马教廷后来将其列为禁书,并因伽利略宣传日心说而对其进行审判。
流 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 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 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 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 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理理论之父、积 理学奠基人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在3 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 性地提出了 流 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 流理论,进入 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 流状态。对 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 流》是理解积 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 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本书首次公开了钱学森从1986~1994年在全国系统学讨论班部分讲话内容,给出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论述,反映了他在系统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入的过程。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生物学家托尔 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世界的重新创造》是荷兰著名科学史家弗洛里斯 科恩的作品,反映了科恩本人关于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兴起的看法。本书打破了学界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 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即从 亚历山大 到 亚历山大加 或 实在论的-数学的 自然认识、从 雅典 到 雅典加 或 运微粒的哲学 、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到 发现的-实验的 系统研究、用微粒扩充数学自然认识、培根氏混合和牛顿的综合,从而解释了现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问题,观念令人耳目一新,论述极具说服力。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著作奖 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本书是1919年怀特海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上的演讲稿,其主旨是要为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础上的新的自然哲学奠定基础。怀特海在这本书中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蕴含的哲学观念,批判传统实体哲学的二元论,特别是批判传统哲学中错误的自然观。他采用爱因斯坦的张量理论方法,得到了与爱因斯坦相同的结论。同时,他也提出了与爱因斯坦的一些分歧,即他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非均匀空间理论和关于光信号的基本特征的假设。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自然和思想的关系,第二章批评关于自然的二分理论,第三章探讨相对论的时间观,第四章探讨广延抽象法理论,第五章研究空间和运动的关系,第六章和第七章研究全等和对象的有关问题,第八章是对前几章的总结,最后一章即第九章提出几个根本的物理概念。
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 同斯诺的4次谈话以及毛泽东同海伦 斯诺、詹姆斯 贝 兰、斯坦因、安娜 路易斯 斯 朗等人的多次谈话和有关谈话的背景资料。以上谈话均为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毛泽东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的预见,十分难得, 为重要,公开发表后引起轰动,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影响了几代人, 今仍然是认识、研究这位伟大巨人的重要依据。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群山沙漠间,一场科学与思维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这场科学运动的神经中枢是一个名为圣塔菲研究所的智库。聚集在这里的研究人员形形色色,既有梳着马尾辫的研究生,也不乏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和菲利普·安德森,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探寻一种底层的统一性,一个能揭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普遍复杂性的通用理论框架。他们相信,从过去20 年在神经网络、生态学、人工智能和混沌理论等领域的智识发酵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创建新框架的数学工具。他们相信,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并有可能对经济、商业甚至政治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相信,圣塔菲研究所正在打造第壹个严谨的、替代线性还原论思维的方法。 这本
全书共八章,系统阐述了科学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信息检索与利用、学术论文特点与写作流程、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评价、学术论文示例等。书中侧重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选题途径与技巧,注重社会科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写作方法、规范与技巧的结合,选人综述论文与学术研究论文的范文,便于读者学习应用。《BR》本书以如何撰写可公开发表的论文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创新与能力培养为主线,认真分析、归纳、探索、提炼与升华,是科研工作者及在校大学生提高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宝典。
牛顿说光是"粒子",惠更斯说光是"波"。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17世纪以来,在以牛顿《光学》为代表的"微粒说"和以惠更斯《光论》为代表的"波动说"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200余年的大论战 《光学》与《光论》是物理学史上两部代表不同学派的伟大著作, 波动说 和 微粒说 的论战长达200余年。这两本书作为科学史上的两个典型案例,对于今天青少年读者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对于科学真理的深刻认识,具有方法论上的重大意义。 但从书名上看,书店在上架时经常将其放到物理学著作和教材类,极大地影响了读者购买。根据书店反馈意见,拟将《光学》与《光论》分别更名为《牛顿光学》和《惠更斯光论》,在减少混淆的同时,亦充分利用了牛顿和惠更斯这两位伟人的品牌影响力。
《科学思想史: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变革,以及随着这种变革所发生的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大写的科学革命”。具体来说就是:勾勒史前人类神话宗教自然观与自然认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科学思想意蕴;厘清中世纪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及其关联;探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自然观的新变革及其方法论创新所引发的现代科学革命;构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未来科学革命形式。由此就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史为鉴知兴替”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由自然观变革和方法论创新所引导的“大写的科学革命”的概貌。
本书作者彭加勒是法国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科学与方法》是彭加勒的四本科学哲学经典名著之一,其他三本是《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和《后的沉思》。《科学与方法》除 引言 和 总结论 外,共有四编十四章。编为 科学和科学家 ,第二编 数学推理 , 第三编 新力学 , 第四编 天文科学 。 尽管《科学与方法》一书并未像坊间流行的某些科学方法论教科书那样构造洋洋大观的 体系 ,其中的各章也只是或多或少与科学方法论问题有关,但它无疑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因为它是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大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亲手创造出来的名副其实的科学方法。
《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是伽利略继《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之后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本书是伽利略长期对物理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现代物理的di一部伟大著作。本书写作风格是谈话的方式,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
本书探讨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发展过程,论述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结构,考察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中提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评价钱学森对这门新兴科学的独特贡献,并且放在世界系统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中解读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过去三十年进行回顾和反思,探讨系统科学如何进一步发展。
李凯尔特是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重要代表,《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近代以降,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大有 占领 一切 科学 领域之势。在此背景之下,一些哲学家为 非自然科学 进行辩护。狄尔泰提出了 精神科学 与 自然科学 的区分与对立,李凯尔特则强调 文化科学 与 自然科学 的区别。在《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书中,李凯尔特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两类科学进行了划分。在对象方面,自然科学以 自然 为研究对象,而 自然 意指那些自然生长的东西;文化科学则以 文化 为研究对象,而 文化 意指那些与 价值 相关的东西。在方法方面,自然科学采用 一般化的方法 ,文化科学则采用 个别化的方法 。李凯尔特的科学分类法和他的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事业前进道路上中国科学院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书中记录的不是大事要情,而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凡情。有些人和事虽不起眼,也许只是无数次科学实验中的一次,也许只是无数次野外科考当中的几步路程,也许只是浩瀚科学海洋中的浪花一朵,但却是在中国科学院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确曾发生过的。这些小事凡情很多尘封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日记本乃至记忆深处。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些曾经奋战在科研线的科技工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将这些尘封的真实故事讲述出来。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国科学家的可爱,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忠诚和奋发图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功立业。
本书主要运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和系统观,从普遍存在的种类纷繁的系统中,抽象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与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和工程系统紧密相关的知识系统——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系统,进而研究其整合生成、客观实在性、多种价值等,从而形成知识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