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出版以来,畅销至今。董乐山译本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红色根据地的情况。 此次新版配有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经典版本。 本书为*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指定书目。
作者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远离城市,孤身一人来到这里,一切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在静谧广阔的大自然里,他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与自然交朋友,与草木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此期间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
《2024 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是年度报告文学创作的精华集成,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我国当代经济腾飞、科技突破、基建奇迹的忠实记录,如《一路惊 芯 》追溯芯片研发之路,《火星,我们来了》铭刻航天征程的艰辛;也有对时代人物的深情讴歌和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如《永不言败》述说了滑雪运动员们的执着与坚守,《有风自南》将湾区劳动者的质朴生活娓娓道来。这也是2024年报告文学创作成果的展示,它们以独特笔触勾勒社会百态,映射时代光影,为读者展开一幅生动且深刻的时代长卷。
为什么我们需要缩短每周工作时间?随着不稳定性和低薪进一步深入就业市场,在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疲惫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新的、激进的就业方法,基于此,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强有力且切实可行的对策 缩短工作周。 对此,作者提供了植根于激进传统的分析,以檄文式的紧迫与关切解释了缩短工作周在资本主义经济背景下的意义,深入探讨了这一理念的历史及其政治含义,并呼吁我们,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与人类繁荣的层面上,还是在性别分工,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正义的层面上,缩短工作周都可以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一个以集体自由和人类潜能为基础的社会提供可能。 在未来的岁月里,重新激活对缩短工时的长期需求应成为我们社会中任何进步轨迹的核心。
《徒步入藏:1951年随军进藏纪实》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平老先生,根据其自身参军入藏的经历,写就的纪实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和平解放西藏前后,人民解放军某部进军西康、西藏的情况。既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也反映了藏族同胞对和平解放西藏的拥护和欢迎。讴歌了全体进藏官兵和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老西藏精神 ,同时细致展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汉藏手足情深的和谐乐章。
《震撼世界的十天》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 里德(John Reed)亲历俄国 十月革命 的经典纪实。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夕至十月革命胜利的十几天(1917年11月初至11月18日)里,目睹的 一段剧变的历史 。 在这段 震撼世界 的伟大日子里,约翰 里德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秉持记者的职业操守,积极活动在剧烈动荡的彼得格勒,日夜穿梭于广大革命群众之中,频繁往来于各革命团体、政治党派的聚集地,参加各种群众团体和党派的会议,并不断地出入冬宫、玛丽亚宫和斯莫尔尼学院,也走访、聆听不同党派代表人物关于革命时局的演讲、评论,同时搜集保存了十月革命前后数月俄国乃至欧洲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以及宣言、法令、文告、秘密文件等。 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将他亲身观察到和经历过的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一一实录,并详细描述了革命进
故事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山丘 罕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作者从浙江富饶水乡跟随团队来到这里的小学,接手了二年级全校程度*差的一个班级,很快她发现班里有一个小女孩还不识字,数数只能数到6 被周围人视为智障,女孩的家在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因此,大家都叫她 库布齐 。 本书讲述着一个女孩的奇迹。老师母亲一样的悲悯与坚韧,女孩蜕变的挣扎与觉醒,在平静的叙述中深深地敲击着人的心灵。多少无知无觉的生命,泯然在盲目的教育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可以再次相信爱的力量,相信美好的力量,相信岁月默默积蓄的力量,相信种子默默生长的力量。如果有一天,在孩子面前感到无力的时候,那么一定是我们还不够爱,不够坚定,不够丰富。本书以一个教育者的视角叙事,以小见大,笔触细腻,平实感人。在女孩及周围日复一日
本书是萧楚女的杂文选集。先由青年个人修养问题谈起,主张青年以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且远大的革命理想,积极地投身于现实生活。随后论述了在当时中国,教育远不足以救国,革命才是救国的*出路。结合时事,控诉帝国主义对中国民众的压迫,并怒批当时一味退让的腐朽政府。而后指明我党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批驳了 醒狮派 对我党的恶意中伤。为因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觉前路迷茫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革命信仰之路。
《鼎山回忆录:忆旧与琐记》收录了董鼎山几十年来陆续写就的个人回忆题材随笔作品,作家特殊而又极具历史特征的个人经历,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进程中的重要身份与作用,在《鼎山回忆录:忆旧与琐记》中透过作家饱含深情、真情,浸染时光感慨的笔墨,历历向读者错落呈现。
《历史的侧影》是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据采访实录整理成文的系列文章的合集。本稿文章均已在国内刊物《同舟共济》上发表过。本书是对中国大陆政坛先辈的寻访文章,如《在吕正c将军家》、《儒将熊光楷》;本书是对台湾的访问纪实,包括从日记角度来观察台湾政坛的《从日记解读两岸政坛》、追寻曹聚仁先生作为国共密使事情踪迹的《国共密使曹聚仁》、从不同角度审视李登辉政坛角色的《反复无常的李登辉》及台湾访问期间杂文琐记的《台湾访见录》等;本书是对海内外知名学者、文化及社会名人,包括对钱学森、傅雷、韩素音、梁实秋、庄则栋及陈逸飞、谢晋、李宁、黄健翔等的寻访笔记。本书稿所有文章为叶永烈先生的采访实录整理而成,本稿中的采访对象不涉及敏感人物,采访内容也不涉及任何敏感话题,符合出版的要求。
......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诗人生平事迹的普及读物。通过对中国古代八位伟大诗人的介绍,梳理出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走向,可称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诗史。胡怀琛先生从个人的鉴赏喜好出发,对八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宗源进行了精到的论述,使读者在很短时间里得以了解中国古代主要诗人与诗歌的成就。附录《诗的作法》尤见胡先生融通新旧诗歌的学力,他游走在新旧诗歌之间,为诗歌爱好者打开了一条诗歌写作的门径。
本书的作者金惠子(主演《宫 野蛮王妃》)10余年来放下大牌名星的身架,投身于拯救亚、非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贫民。悲惨故事让你不忍卒读,掩卷深思:地球上60亿人口,尽管每天同顶着一片天空,共有着同一轮明月,何以景况差别如此之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惠子前往非洲的塞拉利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悲惨境况。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 她把双眼借给世人,让我们彻底了解到: 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 在肯尼亚,淘砂金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 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 过去20年间,有100万阿富汗人饿死了,
《这儿与那儿》副题为 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 ,《南方周末》在中国中部、西部和沿海各选取了一个村、一个镇和一条街,持续调查采访了10年时间,详细记录了三处地点的变化与转型,关注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思所想及荣辱沉浮,从而通过社会基层的细胞,管窥转型中的中国之变。 《这儿与那儿(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费时10年所记录的,是一段有意义的历史,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冯骥才的《挑山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姚鼐的《登泰山记》,被誉为泰山四大散文名篇。 散文名篇《挑山工》原为两节,选入学生语文课本时节选了第二部分。此次,《挑山工》全文在《泰山挑山工纪事》中倾情呈现。 这是一本作家与泰山结下情缘的书,更是一本写泰山挑山工历史的书。挑山工扁担上挑着悠悠岁月,挑着生活重担,更挑着人生希望。
《逝去的温度:法医手记》是韩国首尔大学法医学系教授柳成昊从业20余年的法医生涯的全纪录,作者亲自尸检次数超过1500次,在解剖中看懂了生命真相,对死亡以及人生意义有着独特的思考与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法医学,介绍了基础法医学知识,更探讨许多关于死亡和生命的议题,包括安乐死、尊严死、延命医疗、脑死亡、可否人为终结生命、引发自杀的心理等诸多尖锐问题。书中诸多离奇案件也格外引人深思,尸体不会说谎,法医挖掘出埋葬在谎言里的真相。 这是每个人都要读的 生命之书 ,更是成人版的死亡教育读本,这本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人终有一死,我们如何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