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本书系鲁迅元配夫人朱安的传记,作者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等,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图像与文学:文化转型时代的文学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当前文化转型的焦点是读图时代的来临,这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生存困境。章说明当前文化转型的种种表现以及思想家对于文化转型的批评立场。首先阐释文化转型的历史,然后交代文化转型的现实体现,再说明新型媒体对于文化的建构与解构的力量,最后说明思想家对于文化转型的矛盾态度。第二章主要对文化转型的焦点——“读图时代”和“视觉文化”相关问题进行论述。首先,从梳理“图像”、“图片”、“视觉”等概念起步,介绍了米歇尔等人的图像学研究;其次,从人类的主观方面和图像的客观方面说明读图时代出现的各种条件;最后交代技术对于视觉文化之形成的作用以及由此出现的各种技术理论。第三章主要说明“身体”这个视觉图像及其消费景观。首先介绍中西历史上的“身体”
我的书房兼会客室,空间比洁若的大,设备也比她的齐全。我们两个就分头搞着各自的工作。有时她会探进头来问我要点什么。当然,我也短不了打搅她。我的“手稿”称得起是“天书”,而且经常长得像蜈蚣。我总是利用一些废纸的反面写,并且随写随接。每完成一篇,洁若不论手头有什么工作,都立即放下,替我誊成在编辑部够得上是甲级(指工整程度)的稿子。誊清时,凡她读来不顺口的地方,必然提出。有时我马上首肯,有时商榷,有时难免争执不下。 …… 我和洁若都没有老迈感,因为我们的思维都还清楚,而且效率也不减当年。工作的报偿,是从完成了它而得到的快慰。等它变成铅字,能与广大读者见面时,所感到的幸福就更大了。 我们对眼下这种“车间生活”十分满意,不论拿什么阔绰舒适的生活来换,我们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