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一个人亲近一本书,是一种机缘,一个人由于喜爱这本书而产生了翻译的愿望,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书,来分享读书的快乐。翻开浩如烟海的书目,不难发现,一个世纪以来,文学的力量和智慧不仅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些内容隽永的经典名篇,至今经久不衰。《一本书和一个世界》集中展现了文学翻译家结合自己翻译的一本外国文学名著,谈翻译过程中的感悟、出版过程中的坎坷,或再版后的补正以及独到见解。读者能够在翻译家睿智和深刻的思想背后,看到翻译家语言文字转换的才能和的风格。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名著有不同的阐释,但是任何时候读者都能在文学名著中感受到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在他们的笔下,每一本的诞生都令人亲近。
《诗经》是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雅》是西周朝廷的正乐,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本版本以阮元嘉庆刻本《毛诗正义》为底本,对每首诗进行了生僻字注音注释、作了详尽的赏析,同时配上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家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精美彩色插图,为读者呈现一套可诵、可赏、易解的唯美古诗集。
T.S.艾略特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英国现代派大师,他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一个经典个案。本书将艾略特置于西方历史文化、现代派文学观念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语境中加以考察,系统地整理、分析和阐释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不仅对艾略特在中国的广泛影响提出了科学依据和解释,纠正了我国翻译艾略特及释读艾略特中的若干问题,还评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研究艾略特的成果,归纳了艾略特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主要贡献,分析了中国诗人对艾略特的创造性接受,并借此个案对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的辨证关系给予了充分的阐述。
《换种方式品红楼:红楼梦里的那些人》为名著丛书之一。立足于捍卫终典、忠实原著。以终典人物串连终典事迹。如此更真实地把握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和人物命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换种方式品红楼:红楼梦里的那些人》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胡可先先生为浙江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唐代诗歌研究。在这本《作诗漫话》中,他力图从实用的角度,阐述诗歌的基本原理,为古近体诗歌的欣赏与创作提供要点与技巧方面的知识,对于如何更好地掌握诗体、诗律、诗韵、诗法等作了学术性的探究,《作诗漫话》末有平水诗韵及《声律启蒙》,是初学诗者的必要工具。
《驼庵诗话》学问乃天下公器,这是一条绵延而义无返顾的河流。在这学问的河流之上,一些有作为的学者,孜孜以求,记述下他们常年累积的学术思想,有的虽未终其研究,但已发出绚烂之光芒,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长久以来,由于社会环境或自身性格的原因,这些有作为的学者被隐藏起来。有的学禅,神龙见首不见尾;有的隐忍,甘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的太过纯洁,不被世俗所容;有的遭遇不宽容的时代,被压倒在地下,仅仅因为说了“犯忌”的话,而遭罪一辈子,因而学术的话语也被掩抑……
这是一部研究清代朴学与文学互动关系的理论专著。它在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梳理了清代朴学与文学积压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以朴学在清初的萌发、乾嘉的鼎盛及晚清的衰微为参照,对朴学变清代近三百年文学观念、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清代文学的演变与清代朴学萌发与清初文学经世特征的内在联系;中编阐述了清代朴学的鼎盛对乾嘉时期文学多元化格局形成的影响;下编则分析了清代朴学的衰微与晚清文学时代精神之间的转换关系。本书既注重对朴学与文学关系的纵向梳理,也注意对两者间横向渗透的阐发,既有纵线性,又有并时性,突破了长期以来研究清代文学偏重于对文学发展进程的追述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述的旧模式,为清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李洱,当代作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著作,与毕飞宇一起被视为中国先锋文学运动之后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出版有小说集《饶舌的哑巴》《遗忘》《夜游图书馆》。2002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花腔》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被批评界普遍认为是2001-2002年度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本书是“我读文丛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之一。书中,作者从文本与世界、理解与阐释、交流与对话三个部分对李洱其人其文进行了解读。该书可供当代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集拢了作者李静从2002年至今所写的九篇作家、文论家和导演专论。此前,它们曾陆续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山花》和《中国图书评论》等杂志。那些批评对象,或位居“主流文坛”的至高点(如王安忆、贾平凹等),或被称作“非主流”、“异数”、“文坛外高手”(如王小波、林白等),但对于者来说,他们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心灵的不同侧面”。所以从文本中,李静解读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社会乱象、现实批判以及人心所向: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严肃文学逐渐成了写作者自身之事,许多作家相信,写作与读者无关。起初,这是一种拒绝媚俗的直率姿态,但是很快它便成了媚俗本身。
《当代西方文论(第2版)》的特点是内容新颖,资料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层次、条理分明,对于从事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研究的专业工作者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晚年的封笔之作。此书四十年来争议不断,有论者誉之为一代“奇书”。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作者以其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李白究竟是哪里人?为什么李白能一生游山玩水却不为生计愁?为什么李白会成为道士?为什么说杜甫是禅宗的信徒?为什么说杜甫嗜酒不亚于李白?作者还饱蘸情感,叙述了李杜二人的从政历程,并对当时的政治风云、权谋之争作了细致剖析,显示出一代文史大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最后的“李白杜甫年表”则呈现了一代天朝从盛世荣光到凋零衰败的万千气象。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作者语言极富诗意,行文充满活力,写法独具典范价值,不愧为名家大手笔。
《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928-1949.9)》为2012年广西教育厅人才资助项目。《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928-1949.9)》的研究对象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潮术语自20世纪初进入我国至今,始终并行着误读的声音。五四时期的写实主义、30年代的革命现实主义、4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的现实主义)均是被误读的伪现实主义,而非世界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习书以现代性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重新廓清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整体面貌,梳理其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还原其本真面目。
本书用风趣而睿智的笔调,信手拈来、娓娓讲述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点,并且依照作品的不同程度,对金庸作品一一点评,排位论次;按人格的高低优劣,对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品头论足”,评定等级。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