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著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在研究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系列论文。本书所选论文,一方面着重介绍学习、研究的切身情况、体会,另一方面评介若干重要的专书、专著。目的在于指导对古典文学有意深造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使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具有学习、研究古典文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全书内容按性质分为六辑,它们是:一,学习、研究、撰述方法概论;二,研究情况和体会;三,关于古代散文;四,关于古代文论;五,总集专书评介;六,古文论专著评介。 著者认为,对有志于深造古典文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关键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在确定选题后,能找到各种有关的材料;能读懂这些材料,对其内容有准确的理解;能运用理论(特别是文艺理论)来分析这些材料,产生自己的看法
《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比较研究》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1898至1998的百年中国诗歌变革行程为研究范畴,有机整合了中地、台湾、香港的诗歌现象,提出和实践了研究现当代文学现象新的思路与方法,开拓了20世纪汉语诗歌的研究空间。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认为,百年来中国诗歌是一种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中生长,在变化、流动中凝聚质素和寻找秩序的文类。它面临的考验,是如何以新的语言形式凝聚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如何在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现代语境中坚持诗的美学要求,如何面对不稳定的现代汉语,完成现代中国经验的诗歌“转译”,建设自己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如今的现代汉语诗歌,已经从古典诗歌中独立出来,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不再是“横的移植”或“纵的继承”的问题,而是能否从诗的本体要求和现代汉语特点出发,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于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是2001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的一种。今蒙复旦大学出版社厚意,印行修订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贺圣遂先生、孙晶女士和社中其他诸位朋友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其情其谊,并不只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的出版和包括《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在内的这套“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的出版。我这本书的所谓修订,其实只是少数地方补充一些论述、改动几个字句而已,原来的面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世界·文本·批评家》是萨义德十二年内写成的论文结集,也是他早期的一部闻名遐迩的著作,共计十二章,内容十分广泛,对文本与文化批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标志着当代文学理论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之后的新发展。他的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的有关理论均有所借鉴:用德里达的延异理论提出作为自由游戏的杂交文化理论;用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权力与反抗关系理论来剖析东方学,揭示东方学的实质是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或霸权话语,指出消解话语霸权的方式是争夺话语权。
本书立足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生命维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欧美诗歌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再审视等方面,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了富于新意的分析,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怎样回归文学本位、如何拓展更为宏阔的研究视野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具体包括了:明清妇女观的渐变与女性文学的繁荣、同情妇女的思想与男女平等观念的初萌、青楼传统向闺秀传统的转变、弹词形式与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女性文学叙事传统的建立等内容。
本书著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在研究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写下了一系列论文。本书所选论文,一方面着重介绍学习、研究的切身情况、体会,另一方面评介若干重要的专书、专著。目的在于指导对古典文学有意深造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使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具有学习、研究古典文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全书内容按性质分为六辑,它们是:一,学习、研究、撰述方法概论;二,研究情况和体会;三,关于古代散文;四,关于古代文论;五,总集专书评介;六,古文论专著评介。 著者认为,对有志于深造古典文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关键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在确定选题后,能找到各种有关的材料;能读懂这些材料,对其内容有准确的理解;能运用理论(特别是文艺理论)来分析这些材料,产生自己的看法
本书显示了批评之必然所为:向熟悉的文本提出当代问题,来重新激发它们的活力,如是澄清文本,深化它们的神秘内涵。米勒教授令人欲罢不能的概念游戏,将为这些小说赢得新的读者,同时引导其他读者深入他们上一次阅读错过的神秘症候。米勒的意义探索精彩绝伦且饶有成果。他讨论的所有小说都因他的阅读而光彩照人,不仅如此,它们似乎都因为他的言语而倍添荣耀。阅读米勒,即是去同时发现其一,一个叙事传统新增的品质;其二,他那种特殊的细心且才华横溢的批评,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翻开郭君的这本《元稹与元和文体新变》可见:章,对中唐文学大变的背景作整体描述;第二章,指出元稹敏锐的文体意识;第三章,探析元稹对制诰的革新;第四章,论述元稹倡导新乐府之功;第五章,从“次韵”唱酬到包括种种新体新样的“元和体”;第六章,“破拘挛,作长句”的律赋革新;第七章,加入新兴文体传奇的创作队伍;第八章,有关妇女题材的各种新体——八方辐辏,均围绕文体新变的主轴展开。论述了元稹在中唐文学发展中,既敏于辨微发踪,又参与攻坚实战的巨大功绩。
本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不同阶段海内外鲁迅研究的精华,全面展现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风貌,深刻揭示鲁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专著四部:《心灵的探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论文集两部;《围剿集》与《红色光环下的鲁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迥异的解读。另有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冯雪峰、胡风等回忆文章多篇。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本书立足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书写的生命维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话语实践、《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欧美诗歌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再审视等方面,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了富于新意的分析,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怎样回归文学本位、如何拓展更为宏阔的研究视野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是2001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的一种。今蒙复旦大学出版社厚意,印行修订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贺圣遂先生、孙晶女士和社中其他诸位朋友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其情其谊,并不只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的出版和包括《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在内的这套“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的出版。我这本书的所谓修订,其实只是少数地方补充一些论述、改动几个字句而已,原来的面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大同,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贯通古今的北疆军事重镇。大同“山环采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全晋而拱神京,巍然重镇”。因此,大同自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定边建置,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争达千次以上,像白登之战、参合陂之战、土木堡之战等重大战役就有八次之多,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也发生在这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牧戍守雁云代,汉高祖受围白登,李广、卫青、霍去病远征朔漠,拓拔珪迁都平城,郭子仪收复云州,李靖夜袭定襄城,薛仁贵云中解围,抗割让吴峦拒城,常遇春攻克大同,徐达增筑大同城,于谦巡边守大同,郭登大破瓦剌军,守古城姜壤抗清,宋世杰攻占府衙,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等,一大批卓越军事人物在这块古老的土
屈原《天问》一篇之“文义不次序”,是困扰了历代学者近两千年的一大疑案。本书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证明了《天问》传本确有错简,并用科学证明的方法整理复原。对《天问》中大量的神话和古史传说,在博采前人注释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事考辨,提出了四十余处新说。又对全篇今译简注,以期这篇古典的经典作品能够雅俗共赏。此书问世,对研究和学习《天问》都有的参考价值。 为便于阅读和对照,在每节之前标注了整理本序号,同时又在圆括号之内标注了传本原序号,供参照比较。《今译》简注排在每小段之后,以整理本序号为注文序号。《考辨》也沿用整理本序号,不另编号。考辨中主要的新说编有提要表,附于篇末。另外,附有《天问错简整理本》卡片,作为检索工具,也可以当作书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