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文学作品的文本不能单靠自身而存在,它存在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其生产、传播、接受等是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语境而存在的。在此问题意识下,本书试图对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社会存在形态进行探究,解开“文本的密码”:di一编“权力控制下的文学创作”,探讨在以皇权为的古代社会中,文人与国家统治权力发生冲突时,他们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发表言论、进行创作:第二编“从‘公’文学到‘私’文学”,认为距离皇权近、与皇权密切相关的是“公”的文学,相反的则是“私”的文学,di一编主要论述“公”的文学,本编探讨与之相对的“私”的文学:第三编“文本生成论”,指出同一文体在传播范围中也有“公”“私”差别,探讨了文学文本在从“私”转向“公”的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样态,揭示宋代的文本生成论。
《全本诗经浅译(修订版)》用现代诗的形式翻译《诗经》,《全本诗经浅译(修订版)》大的特色是用与《诗经》同字数的诗句来进行翻译。《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五言、六言等杂言句式,译诗也以原来诗句字数为基准,四言为主,杂以其他。《诗经》内涵丰富,部分文字较为深奥,尤其是雅、颂部分,难懂。现以同字数译之,其难度之巨,可想而知。但《浅译》取得的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小说是怎么开始写的?这就像问“人类胚胎是从何时开始算成人形的”一样难以回答。当然,一部小说的肇兴并不是从写下个、第二个词开始算的。即便只是脑海中的念头,大部分作家都有初步的草稿积累。有的作家花了数周、数月来构思,又画情节图、又设想人物的个人经历,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上可供以后参考的点子、场景、情景和笑话。每个作家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在写《波因顿的珍藏品》时,亨利·詹姆斯记下的笔记不但几乎不比完成的小说短,引人入胜的程度也不亚于完成的小说。据我所知,缪丽尔·斯帕克会在脑海里为了小说的构想苦思良久,非得要想出一个让她满意的的开头句子,她才肯开始动笔。
散文家、诗美学研究专家、诗人李元洛应邀重新选编唐诗三百首,以“新编”为特色,以“今读”相辅佐,遵循“力求新创,古为今用”的厚则,所选三百三十首诗歌全为新选,《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篇章,同时,选编者以诗人和学者的眼光对每首诗都做了较有深度而又精炼的赏析。赏析文字适当联系“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作品,使这个唐诗选本充满了当下感与时代感,间接地也使得这个选本所涉及的诗歌远远不止三百首之数。可以说,一部《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在手,可以欣赏到的诗歌却多达近千首。
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本文拟从最基本的材料爬梳入手,打通文史界限及中国古代文字中诗、文、小说、戏曲的体裁壁垒,对其中的书写作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全方位透视现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书写的作用及文化意义。为使研究建立在比较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史互证、文献学及表格统计等方法,意在为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开辟一个新渠道。
这是有关小说叙事理论的一部力作。在纵观中外小说发展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古代叙事思想及当代西方叙事学说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和阐述。而作者本人对叙事理论的探讨则是从叙事的本体结构、构成要素、基本模式、控制机制及修辞特征等方面展开的。作者广征博引中外文论之精华,并以对大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分析为佐证,既肯定传统的小说风格,又提出一些全新的观念,从而显示出作者对与叙事理论在总体上的贯通和把握。
《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第三次修订版,由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原会长、已任名誉会长诗人贺敬之题签。 本书共收诗词107首,是迄今收毛泽东诗词最多的毛诗版本。 本书中的“增补”、“修改”、“订正”、“备考”为编者独一无二的首创,本书不仅对诗词正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订正,而且对诸版本中毛诗的目次、写作时间、诗题等作了订正。 本书行文自然、流畅,解释详细、明白易懂,深受广大读者与毛诗研究者、爱好者的喜爱和赞美。因此,一版再版。 本书封面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意设计,壮丽、鲜艳、美观,具有收藏价值。
晚清小说发达。其中,“日语小说”不仅将日本的小说带入了中国,还将经过日语翻译的其他国家的诸多作品引进中国,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艳丽编著的《晚清日语小说译介研究(1898-1911)》聚焦于1898—1911年这一时间段,对晚清翻译小说做一初步的探讨。梳理了日语小说书目,辅以日本方面的资料,对小说模式、作者、译者、文学文艺思潮进行辨析,以“从周边看中国”的视角重新审视晚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