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著名的南朝文学家、政治家王融为中心,分 历史篇 、 文学篇 两部分: 历史篇 论述王融的家世盛衰、贵官仕途、性情形象、交际网络、悲剧落幕等,还原真实的王融形象,折射南朝社会面貌。 文学篇 从宫廷礼仪、永明政治、南朝宗教等角度考察王融的文学世界,揭示其所代表的永明文学风貌及其贵族特质。全书视野宏阔,论证严谨,文笔流畅,精见妙语迭出,既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王融个人史,又是读者走近南朝历史与文化的绝佳窗口。本书原为作者的博士论文(2011年),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7年获首届普隐人文学术奖。初版早已售罄,现予增订再版,作者不仅仔细修订全书,还据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万余字内容,并由繁体版改为简体版、平装本改为精装本,更便读者阅读与收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思想高峰,其文本及思想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开展。本书所用《庄子》原文,依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吸收王孝鱼校正本成果。设计解题、释义、绎文三项:解题,用来释篇名、揭大义、明统绪、章源流;释义,用来析章句、通故训、解文法、言章旨;绎文,用来籀古聱、理文势、求雅驯、便今读。前贤旧说择善而从,间下己意。本书以《庄》注《庄》,务求纯粹,力图揭示庄子的思想体系和人生智慧,并阐释其归趣难求而味之无极文章风格。书后附录《 天籁 解 生命的自然本质与庄子的生存焦虑》,深刻阐发庄子的思想开拓。 ......
柳树芳(1787 1850),清代诗人。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 胜溪居士 ,吴江人,柳亚子的高祖。清嘉庆间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谱》,并着有《分湖诗苑》《分湖 小识》《养馀斋集》《胜溪竹枝词》等。本次整理依据的底本为《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迹。为保留原貌,修改痕迹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柳树 芳阅读诗文,多有圈点,亦于脚注中说明。日记所涉及的部分人物,附录小传于脚注中,供读者参考。本书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 柳树芳日记整理 (项目编号:2141)成果。
明代著名书画艺术家董其昌著。作者精于书画鉴赏,收藏诸多名家名作,在书画理论方面亦颇有建树。两书均为其代表作品,有图有文。《骨董十三说》将古物定位为今人与前贤交往、学习之媒介,尤其是鉴赏古代象征礼、乐的铜器、玉器,更可以修养德行,独具特色。《画禅室随笔》为其书法、绘画理论著作。
.
《高枏日记》为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九辑之一种,系晚清官员高枏于庚子年间所作日记。高枏(1852 1904),字澄兰,泸州城厢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山西副考 官,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御史,历任刑部、兵部、工部三科给事中。本书从在京中上层官僚的视角出发,详细记述了庚子事变前后义和团运动的情况,涉及八国联军、朝廷政局的 相关史料颇多,为后世了解庚子事变及当时的国人心态提供了一手史料信息。
本书包括《春在堂诗编》二十三卷、《春在堂词录》三卷、《曲园自述诗》《自述诗补》各一卷,集中体现了俞樾诗词创作的成绩和特点。俞樾诗既近白居易之 温和典雅 ,又似袁枚之 清言霏雪 。《曲园自述诗》《补自述诗》则是其一生重要经历的归纳,每首诗均有翔实自注,有助于读者了解俞樾一生概貌。俞樾词不多作,自认为 不谙韵律,填词非所长 ,《春在堂词录》前两卷主要是初定居吴中前几年的作品,除家常事、精舍教学外,多的就是描写西湖风物;卷三是与文友恩锡的唱和之词。总体上,俞樾诗词不仅有自己的儿女情怀,亦将笔触深入百姓的困苦以及国家的变故,表现出身处晚清时局变化中的一代大儒的心境。
《菜根谭》 是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书集。作者糅合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自身的体验,撰写出这套出世入世的法则,助人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其文字简炼明隽,兼有语录的影响力、随笔的可读性、训诫的深刻意义。还有人说菜根谭 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称为 处世三大奇书 。 《围炉夜话》 主要以修身齐家、立德立业为主,是我国古代劝诫世人的小品文,篇幅短小精辟,富含哲理,汲取了历代思想和语言精华熔铸于一体,犹如冬之炉火,给人温暖,给人慰藉。全书分为221则,作者王永彬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且语言亲切自然
《阎敬铭友朋书札》整理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 阎敬铭档》的书信部分,时间从阎敬铭入仕前,至阎敬铭晚年辞官归里后,时间跨度极大。《书 札》涉及路德、李世长、祁寯藻、史念祖、张荫桓、吴大澂等一百余位历史人物,涵盖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以阎敬铭为中心的历 史资料集合,因此,《书札》对于研究阎敬铭的思想发展,了解当时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札大体包含了三个部分,一是阎敬铭往来信函,二是写 给其子的家书,此外附录了部分孙福海收函。
1.《山水有清音》:一生太短,一世太长。奔波于尘世的我们,渴望偶尔走出喧哗,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在自然天地间中寻找迷失的自己。或许你正在旅途,那么,带上这本《山水有清音》,且走且吟,那文字间流淌的清韵是否美丽了你的风景?或许你无法出行,只能在斗室中忙碌,那么,在倦意来袭的某一刻,翻翻这本《山水有清音》,领略一番纸上山水,你是否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 2.《浮生半日闲》:或许是一种心境,或许是一点感怀,或许是一股牢骚,或许是一丝幽情。人情百态,世间万象,嬉笑怒骂,闲情逸致。如夏日豆棚闲谈,如冬夜围炉絮语。闲闲地翻阅,你是否有了 半日闲 的悠然与超脱? 3.《锦书云中来》:曾几何时,云淡风轻,写信寄信是我们美丽的约定;曾几何时,月朗星稀,收信读信是我们浪漫的守候。现在,书信渐行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内容论及戏曲理论、演艺实践、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生活的写照,也是文人生活的提炼总结。 这部《闲情偶寄图说》以芥子园本为底本,校以翼圣堂本,对人名、地名、典故、工艺、术语等进行了注释,是方便阅读的可靠读本。书中还插入了大量图片,以期用图说的方式对《闲情偶寄》进行解读。书中所选图片或来自出土、传世文物,或源自古代版刻、民间实物,或是民俗活动、手艺过程的记录,图片下的详细解说能以细微、多元的视角对原书内容进行阐释,是一部图文并茂、图文互补的经典。
唐宋时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现出极为繁荣的创作局面。本书以 唐宋八大家 为主,通过对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介绍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各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和独特风格。本书撰写秉持求真与务实两大原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时代和人物为线索,分为十二讲,每讲下设若干小节。各讲之间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结构体系,既具有贴合专业特点的优势,又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大众了解古代文学知识的需求。
本书包含日记四种,翁曾纯《蘅斋日记》、瀚如氏《瀚如氏日记》、张榕端《海岱日记》和雷国楫《燕游日记》。四种日记均藏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蘅斋日记》共两册,所 记时间不连贯,主要为翁曾纯在江西广信督销局、浙江衢州厘局经办盐务事。《瀚如氏日记》所记时间自光绪三十九年九月二十三日至次年三月初十日,主要为其自北京至天津,经长 江至四川的沿途见闻,以及衙门日常事务。《海岱日记》为张榕端奉命祭告所作,记载出京、登泰山、回京沿途所见。《燕游日记》所记为雷国楫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下旬进京,十二 月自青浦县回松江府,所经地之沿革、山川等。
唐宋八大家 是对我国唐、宋两代八个著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本书收录了这八位著名文学家的文章予以解释,适合广大中文专业以及爱好者阅读。 *初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后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所纂《文编》一文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此处的《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对于原著,有所取舍,有所删存。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各家别集,并参照《文钞》的明刻本,选其有助于理解文意者,引
1. 《佳茗似佳人》:闲闲的午后,有疏梅在侧,有新泉活火,把一盏香茗,随意 翻阅古人关于茶的那些叙述,那些咏叹。遥想长林浮云、雨窗晴帘的优雅生活。 2. 《花间一壶酒》:对酒当歌,醉一回人生几何。在世事喧嚣中,读酒文,品酒味、观酒人、话酒事,伴着一杯陈年佳酿,遥想古人那一抹任情散漫的诗酒风流。 3. 《雅人有深致》闻,一炉香的氤氲;看,一瓶花的姿态;听,一尾琴上的琤琮;赏,一块石的风骨 俱是水流云在,妙处难与君说。品味鉴赏之趣,领略器物之美。 4. 《绝代有佳人》所谓佳人,或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或音辞清辩,自是闺房之秀,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佳人难再得。 5.《芳菲已满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活虽然充满劳绩,但是,还要诗意地栖居。赏读
本书是由国家古籍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项目。 本书是我国*本适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的优秀读物。 本书从元明笔记名作中,精选叙事写人、状物言理、考正辨难等一类思想性、文学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短文,加以注解,依时代顺序分册编著。选材注重多样性。篇目取舍坚持传承文明、陶冶情操的原则,同时还注意作品思想性与可读性统一。本书*亮点是在 选 和 注 上作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所选笔记题材广泛。凡涉及古代政治、历史、经济、文学、科学、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较高文化价值或较大历史影响的作品,皆在选录之列。 (2)选文取舍标准明确。依李肇《国史补自序》例,凡 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 则取之; 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 则去之。旨在芟其芜杂,扬其菁华。
本书为杭州师范大学编辑和使用了十余年的版本,此次修订,将以文体学为流变主线,注重文体的历史嬗变,打破现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朝代文学的旧窠,以*程度地还原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文体的完整性。
中华美文春水漫溢,经典名篇尽收眼底。《今文观止》分“清代、现代卷”和“现代、当代卷”两本,共选录清代以来三百多年间400位作家的400篇美文,基本上涵盖了近现代及当代中华散文创作的实绩。 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古文观止》,收录了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散文222篇,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广收博采,繁简适中。《古文观止》选家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绚丽和具有代表性的精美古文。数百年来,一直是研读古文(散文)最重要的读本之一。 煮海为盐,披沙拣金,近四百年间,中华大地涌现了数以千计的散文家,挥毫写下无数字字珠玑、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今文观止(清代·现代卷)》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上乘之作,试图填补从《古文观止》到21世纪的一段空白。读者见到的是一个“唯
宋代福建出版业发达,是三大出版中心之一。闽本图书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和见证着福建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变迁,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传播媒介。宋代闽本图书传播是宋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呈现宋代福建历史文化甚至是整个宋代文化的 一面镜子 。研究宋代闽本图书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福建丰富的图书文化。 本书从传播学角度,借鉴西方媒介环境学理论,把宋代福建图书作为媒介,考察福建版图书的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控制和传播策略等五大方面的内容,关注书籍对社会的影响。比较了宋代读者对闽本、浙本与蜀本图书的评价,认为对其闽本图书,应该持更加客观公正与平衡的态度;还比较了宋人对当时的传统媒介(即手抄媒介)和新兴媒介(即印刷媒介)的认识与理解,丰富和总结了宋人的媒介观与传播观
《中国散文通史》(12卷)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郭英德主编,众多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该丛书在郭预衡教授古代散文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代散文史与现当代散文史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今散文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散文通史。这不仅可以填补中国散文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数千年中国散文史提供部完整的通史著作,更有助于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今散文的变迁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进而把握当今和未来中国散文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