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问》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 本书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简媜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水问》也被简媜称为是自己的“断代史”。
本书用维特典范及普罗米修斯典范(维特代表“消极的、伤感主义的”,普罗米修斯代表“动力的、英雄式的”),把五四文人的气质及形象勾划得非常清楚,给了我们相当完全的写照。全书从林纾、苏曼殊说起,一直到郁达夫、徐志摩,所有人物都是的新文学史著要隐埋或批评的对象,即使是那些“进步”作家,如郭沫若、萧军、萧红的讨论也是那么的新颖新鲜。对于读惯了千篇一律的新文学史的读者来说,本书将会给您带来最强烈的震撼!
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谈文学离不开人的命运。从文表叔尽管撰写再多有关文物考古的书,后人还会永远用文学的感情来怀念他。后死者还有许多事情好做。他爱过、歌颂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 故乡最后一颗星星殒灭了吗? 当然“不”!
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做这些事情时,母亲的陈病就犯了,眼又涩又疼,各骨关节被刀碎了一样。可她脸上总是笑意充盈着。挖空儿到镇上的车站,一辆一辆望那从洛阳开来的长途客车。车很多,一辆又一辆地开来;人也很多,一涌一涌地挤下。她终于没有找到她的儿子,低着头回家,夕阳如烧红的铁板样烤压着她的后背…… 这是截选自本书的一段文字。 该书收录了我国作家阎连科的亲情散文21篇。
利用标语口号等开展方针政策宣传,是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革命宣传动员的重要手段。本书收集苏区时期赣南和闽西苏区红色标语300多条,编辑为9个专题,内容涵盖了红军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这些标语对革命战争的开展与夺取胜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忠实再现大革命时期苏区标语的原貌。
写于狱中的《鲜花圣母》是法语文学中的奇葩,翻开本书,大部分人都忍不住会质疑起让·热奈——这个偷窃过、过、入狱过,沾染过任何离经叛道行径的法国戏剧家、小说家、诗人。当年萨特的一次斡旋,让因偷窃罪第十次被叛刑的让·热奈免遭流放。于是他追随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警世恒言,三部名剧《阳台》、《黑奴》和《屏风》让他成为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之之一。可事实上,此前写作的处女作小说《鲜花圣母》更类似于波行莱尔当年的“恶之花”,是他们与主流社会最为格格入不时撞击出的灿烂火花。
我像图书馆里所有的人一样,年轻时也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也许是目录的总目录;如今我视力衰退,连自己写的字几乎都看不清了,我准备在离我出生的六角形不远的地方等死。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在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编辑的一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在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编辑的一本文集,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 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部分重复的内容和过于冗长的感想。数十位读者朋友也写来文章,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我们已经铭记在心。
我像图书馆里所有的人一样,年轻时也浪迹四方,寻找一本,也许是目录的总目录;如今我视力衰退,连自己写的字几乎都看不清了,我准备在离我出生的六角形不远的地方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