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是批判,交流的本质是质疑。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的作用,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为科学家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该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
《吉祥剪纸(节日篇)》(作者连德林、袁升科)收录的剪纸作品,以民间吉祥图为主。吉祥图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它丰富的内涵、真善美的理念,代表着中华传统民间文化。而吉祥观念的产生,上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吉祥图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中国画技法:猴》中的猴子形象,是不同种类猴子形象的总和。《中国画技法: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张俊显,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民间工艺大师、北京民间玩具大师。从小喜爱美术,从事面塑艺术20余年,曾拜黄俊山、王燕、何晓铮为师。在继承传统民间面塑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广大面塑爱好者的喜爱。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被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北京工美行业协会授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先后到澳大利亚、荷兰、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巧媳妇学面人制作》总结了其20余年的艺术心得。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面塑的概述、基本技法和配色,艺用人体结构知识,制作实例,作品欣赏。
芥子园,是明末李渔在江宁(今南京)建造的一座精致私家园林。在园中,李渔收集了大量文学、戏剧、书法、绘画典籍,并开始尝试自己刊刻图书。清康熙初年,李渔与女婿沈心友于园中讨论画理时,触发他起意编刻一部供绘画者自学的中国画技法教材。这便是《芥子园画传》的编纂和刊刻缘由。康熙十八年,王槩首先编集完成了《山水谱》。此谱汇集明代李流芳课徒画稿并略增加篇幅而成。康熙四十年,二集《梅兰竹菊谱》、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又相继编集而成,皆由王槩、王蓍、王臬三人编刻而成。由于前后刊刻时间很长,一集与二、三集出版时间相隔二十二年,故二、三集出版之时,李渔已然谢世,故一、二、三集的序言亦由不同的人写就,一集李渔序、二集王槩序、三集王蓍序。这三集画传是目前广为流传的《芥子园画谱》的初版本,皆用开化纸、
本书主要讲解工细山水画的扇面画法。扇面画历史悠久,其中包括团扇和折扇。在不同形状的扇子上画山水,从构图到画法作者很详细地进行了讲解。内容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山水,一个季节一套步骤图,分六步解析。对于学习、临摹来说,很是丰富。
自欧洲中世纪以来,荷兰的装饰艺术已经渗透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手工艺者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以后发展起来的,占欧洲美术史重要地位的“荷兰画派”。也许工艺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前者着重实用与重复,后者在于审美与创造。当这审美眼力不断提高,工艺技艺和构思才能引导艺术家创造出他们所向往的美的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装饰图案既能体现最初的手工艺者的技能,又融会了以后的设计者们的智慧。留心了这些年,积累起来很多这些“小物件”,特别挑选出来带有欧洲风俗人情的一些图案装饰,介绍给的爱好者们。或许算不上什么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它们装饰性很强的特点,并且展开创作的独立性。
《人物百图》由赵成伟绘
《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思考与演讲及其他》是徐艺乙教授在手工艺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和演讲集合。全书共收入20篇文章,从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与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当代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具体工艺美术器物的特色等角度探讨中国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问题。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本书提供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他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本书也结合古今中外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品读散落在中华古籍中的手工艺知识,这本书同样给出了许多见微知著的论述。从宏观的学理论述,到细微的行业窍门,多角度呈现了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