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国*级刀匠 宫入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 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 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国*级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国*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雕漆技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包括:雕漆的文化特质、北京雕漆技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雕漆技艺的基本工序、北京雕漆技艺的当代传承人等。
1928 年,提出 民艺 一词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悦先生写下了《工艺之道》,开启了日本民艺的理论探索之路,也让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一只茶杯、一个饭碗身上所寄存的美感,*次受到如此炽热的礼赞。 如今,距柳先生的发言已过去九十年,他的美论在日本影响深远,但是否真的被深刻理解了呢?是否存在与时代不符、需要更迭的部分?当今的手艺人生活在距柳先生的时代近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对他们而言,手工的意义在哪里?人们还能重识寻常美物的精髓吗? 本书是日本当代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将自己在杂志专栏上连载八年的文章,进行增补、修改后的整理之作。面对地方工艺越来越庸俗化,本作日常使用的民艺品也与生活渐行渐远的现状,赤木明登重拾《工艺之道》,潜入民艺世界的源头,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悟 何谓美物 ,写下了这部与他的
《现代系统论与世界体系:火技术与陶冶体系》是一本关于史前文化分期的学术论文集, 通过对考古遗址、考古文物以及考古文献的比较发现和深入思考,在 修正史前史三分期体系 木-石复合工具体系、火技术陶-铜体系(火技术与陶冶体系)、木-铁体系的框架下着重讨论 火技术与陶冶体系 ,详细阐述了火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制陶冶铁业的推动和促进,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家具装饰图案与风格的演进,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综合地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域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工艺技术的特征。了解古今中外家具装饰风格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借鉴过去,古为今用,对正确地把握家具设计与风格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首先对家具风格的构成及其特征、家具装饰的分类、家具装饰图案的类型、装饰图案的构成法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然后又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由西方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到中国的明、清、近代与解放初期,再到现代与后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家具装饰图案与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与分析,向读者再现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家具的艺术风格形式。 本书既可供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
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1 1丛书之一。本书共收集五个校园大师剧本,分别为《钱学森》《潘序伦》《王振义》《钱宝钧》和《熊佛西》。他们分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东华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传奇人物或创始人。这五个原创剧本,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创作的英雄颂歌,这些英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手不凡、豪情万丈的人物,而是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以博大的情怀与坚韧的意志主动承载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他们不仅仅是专业领域中的大师、校园内口口相传的传奇,他们更是师长,是学子可望可学的前辈。大师故事的呈现既蕴含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养分,也开启了一扇新窗,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奇面对面。
本书将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的毕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导向实施操作过程等以全程记录的方式展示出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专业选择,学生与老师在不同阶段的配合与沟通,使整个毕业作品的创作水准得以提升。学生从中锻炼了自身的设计思辨和应变实施能力,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何与他人在工作中达成很好协作,也完成了许多在课堂上也许无法完成的想法,全面考验了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书中所精选的个案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个人动手记录的创作笔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不断变化的设计思维,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全书内容涉及到包装、网页、编辑、插图、商业广告等多种设计,均由美院专业教师负责点评和编写。
本教材是学校 弘扬岭南文化,创造美品育人 的又一新成果。以表现 岭南民俗民风 为主题,分低、中、高三册,每册教材包含了剪纸历史概述、不同朝代有代表性的剪纸名家简介、名作欣赏,剪纸工具与材料的认识,剪纸技法的了解以及不同单元主题的若干优秀课例,每个课例基本上安排了编者的话、欣赏感受、创作表现、作品展示、课外拓展五个板块,对小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掌握剪纸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指引、示范作用。借助此教材教学,有助于开发心智,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良好品性的形成。
济公是中国民间为人们熟悉的形象之一,有关他的故事自南末以来即在民间广泛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方外志踪》中就有关于济公的记载。刻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是现存描写济公的早小说。民间说书人开始以济公为主题演说,至清朝时,已集成《济公全传》一书。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济公戏、济公图、济公型,使济公信仰在民间的影响既深且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