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除作为一种传递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极高的欣赏价值及纪录历史的功能。随着大众对文化和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明信片已成为不少游客、收藏者搜集的重点对象。本套明信片由著名画家张安朴先生通过硬笔水彩画的形式精心描绘了邬达克在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作品。
针对陶艺初学者而编写的。全书分成5章,前4章分别从陶艺的产生发展历史、主要原材料、成型技法、装饰方法和烧制五个方面来讲述。重点放在陶艺成形的常用技法章中,解决了基本的创作问题,步骤简单直观,语言精练,方便学习。每章中配有妙趣横生的手绘插图,一方面言简意赅地表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阅读带来一定的趣味。第5章是作品赏析,根据初学者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了作品烧成前后的照片比对,便于对照比较。 本书适宜零基础陶艺爱好者学习。
包括水果、蔬果、野果在内的植物果实,颜色和形态丰富多姿。将果实应用到花艺设计中不仅能营造季节感,也能够创造空间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表情,给整个花艺作品带来创意和意趣。在花艺设计中果实的应用是比较难掌握和处理的高阶技法。本书是作者长期设计生涯中经验的总结,将果实应用的实用技巧和窍门毫保留的贡献给大家。本书介绍花艺设计中常用的近60种果实的特性,及其与鲜花的搭配技巧,每一种果实都搭配一个作品案例,案例类型包括小型插花作品、商业赠送花艺,以及大型的空间装饰花艺,并附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和文字讲解。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雕漆技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包括:雕漆的文化特质、北京雕漆技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雕漆技艺的基本工序、北京雕漆技艺的当代传承人等。
毛猴,老北京的儿话音叫“毛猴儿”,又俗称之为“药材猴儿”、“猴戏”、“知了猴”,是极具北京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毛猴工艺品的主要材料是几味中草药,料质天然,就地取材,再辅以往往被人们丢弃的诸如硬纸壳、包装袋、冰棍棍儿、果核、空药盒等,经巧妙加工施艺,变废为宝,制作出模仿人间百态精灵活现的小猢狲。这是一门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很适宜普及又充满情趣的手工技艺。
数学是一门研究结构、数量、模式与形状的学问。尽管看似抽象,它已经影响了许多艺术创作,折纸设计就是其中一个门类。本书收录了折纸作家前川淳的作品约60个,介绍了一些形状特殊的折纸。所谓特殊,是指书中的作品与一般的折纸作品不同,不是建立在以形似某些物品或者动物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而是一些相对规则的有些抽象的几何折纸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讲述让大家了解隐藏在折纸中的几何知识,探寻折纸与几何数学的关系。在接触这样动手做、结合艺术的折纸活动后,会对数学产生新的看法。通过阅读本书,会给读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折纸与数学的方法。
林亨云大师是寿山石雕界德高望重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刻熊著称,至今已从艺60余年,其作品屡获*各类工艺美术奖项。由姚行亮主编的《林亨云刻熊》以她擅长的熊题材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技艺特点与过人之处,对藏家正确辨别林大师作品的真伪以及后学者深入研究与学习林大师的技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隋唐五代的历史大约400年,其核心是唐。这不仅因为有唐一代时间居中,且绵延近300年。更重要的是,从工艺美术考察,唐代的成就辉煌、影响更深远,而隋可视为唐前期的酝酿,五代该看作唐后期的延续。因此,本书的讨论将以唐代为中心。 所谓唐前期是指初唐和盛唐,唐后期则指中唐和晚唐。风云变幻的大唐史事历来引人关注,为做出更加细致地解说,将唐代分为初、盛、中、晚已成史家通例,不过,如何界说却因关注对象的区别、认识评价的差异而人言人殊。前期,所指为隋和初唐、盛唐,后期,所指为中唐、晚唐和五代。 同前期与后期的工艺美术差异相比,初唐与盛唐、中唐与晚唐的区别无疑有些模糊,不过,依然可以辨识。它们的划分均以君王统治的起讫为界断,主流工艺美术也是封建政治的物质体现,而君王则是封建政治的代表,他们的好恶总
苗族是一个被熠熠银光所包围的民族。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湘西的苗族银饰举世闻名。 湘西苗族银饰起源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苗族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就记载有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造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是迄今见到的该民族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 湘西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现在的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湘西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湘西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各式各样图案
阎德明先生的《长治堆锦——“堆锦文化”的辉煌记忆》,通过对“长治堆锦的形成”“清中晚期的长治堆锦”“清末民国时期的长治‘堆花’”“合作化时期的长治‘堆花’”“蓬勃发展的长治堆锦出口产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长治堆锦”“计划经济时期长治堆锦的工艺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治堆锦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八个方面的论述,系统地总结了长治堆锦的文化脉络和变迁,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长治堆锦的历史、现状和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本书是日本著名染色师吉冈幸雄作为家族的第五代染色技艺的传人,记录了关于日本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和其历史发展,作者毕生专注于植物染色这一日本传统工艺的研究,书中追溯了昔日日本传统染色技术的光辉历史。
本书以出土传世的珍贵文物为依据,结合大量的图片和文字阐述,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从史前社会到当代,中国历朝历代艺术造型的经典作品,较全面概括地介绍了中国大地千古遗存的陶器、青铜器、石雕、瓷器、绘画、壁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它是中国考古学、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经典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等多本美术学专业书籍的精华浓缩,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通过对大量古代艺术精品的赏析,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古老中国社会、民族、风俗、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审美鉴赏能力。
当今社会,工匠精神的缺席所带来的负能量已经累积成一种社会问题,各行各业同时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那么,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又该如何来弘扬工匠精神?邱春林主编的《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丙申卷)》收录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研究所相关专家的论及工匠精神的精彩文章,其理论性、专业性较强,观点犀利,有针对性,以期为当下中国手工艺领域*好地传承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井藤昌志、山本教行、坂本工、大谷哲也 日本民艺家亲自传授200件器物 选择 和 使用 之关窍 日本民艺家公开家庭食谱,带你亲历创作者的家庭故事和生活趣味 200 件器物 选择、使用 窍门集 选择器物,就是选择一段生活。 白色器物、彩色器物、纹饰器物、染付器物 各有适用的场合与搭配特点,如何发掘出它们的*本能?作为创作者,民艺家们爱用的器物是什么,他们又践行着怎样的创造准则? 《器物帖》图文并茂解说不同器物选用窍门与别出心裁的使用方法,与你分享创作者的生活趣味。引领你发掘物与器的融合之道,在器物使用中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态度。
本书是在对高校版画进行长期研究、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并借鉴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关于高校版画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成果。本书综合探讨版画的内涵、版画的发展沿革,以及铜版画、石版画、木版画、丝网版画、拼贴版画、综合材料版画创作的内容展开研究,*后对版画教学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版画创作中的诸多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