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分析创始人科胡特经典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的最后遗作,不仅回应了针对《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的批评,而且从根本上修正和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思想基础,并对共情、俄狄浦斯情节和自体客体转换等核心概念作了细致的阐述;结合重新评估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陈述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临床案例,着重强调了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
本书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标志性著作。包括4部论著:《释梦》,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代表作,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梦的分析体系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等理论问题,提出了象征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梦是愿望的满足的理论,梦论成为精神分析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被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本书之一,《论用》是专门研究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如何运用释梦的问题。《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是对《释梦》一书出版20多年来一些观点的评价。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 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 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权威著作中,作者以回答读者问题的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将客体关系原本纷繁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本书的特色是作者在讲述自己治疗经验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案例,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些治疗过程,将各种概念融会贯通。本书不仅是客体关系治疗师的入门教材和综合性指导用书,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介绍客体关系的读物。
本书汇聚了众多有关孤独感的精彩文章,这在精神分析文献中是专享的。书中收录了各种研究方法、各类取向、多重维度,提供了阐明与理解,以及问题与争论。这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孤独感、创造性与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孤独与生活事件。这些内容带领读者去探究这一被忽视的而又很好重要的主题,可谓蔚为大观。众多观点相互共鸣,增进了我们对这一主题的广泛性理解。
我们只有直觉和反思两种思考方式吗?当一条信息证实了你的想法,你是否还会去询问它的真实性?如果事后证明这条信息是错误的,你是否依然会极力辩解?你是否 容易相信那些和你“不谋而合”的观点?你有没有根据自认为有代表性的有限信息来快速做决定的时刻?你是否总是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但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判断自己? 我们的感知是片面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大脑通过设置各种机制技巧,使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这复杂多元的世界。本书将研究这个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机制和运作方式,以发现它何时、为何以及如何欺骗我们。 知道如何在必要时怀疑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直觉,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所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鲍斯研究》共包括十章内容,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看到鲍斯灵活而不失深刻地将20世纪两股*富有颠覆性的人类思潮 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融会贯通起来,并由此创立了自己极富有人性色彩的存在分析理论及其心理治疗实务。所以,无论采取理论阐述还是案例研究的形式,编著者孙平等都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些许启悟和悸动。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界泰斗卡尔·罗杰斯就“团体治疗”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演讲的结集。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在各地推广会心团体的经验,推动这项“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运动”。 书中主要论述“会心团体”的发展起源、范围、过程、经验及其对参与者的意义——促进个人成长、治疗心理创作、改善人际关系,并预言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趋势--对每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作者大卫?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最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
继《纠结的中国人》之后,作者臧一民再度推出国民性分析力作,聚焦中国人当前的心理症状:过度紧张和焦虑。本书以心理学为支撑,从国人的心理结构着手,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造成中国人紧张和焦虑的七种心理根源。 托熟:托人情、找关系,为何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男女:男女关系的紧张有着怎样的政治学与经济学基础? 乞食:灾民思维阴影下的国人即使吃饱了肚子也依然焦虑不安 欺骗:不对陌生人负责的社会,“忽悠”必然横行 赌徒:生性看似平和的中国人实际上喜欢心惊肉跳的豪赌 报复:多年媳妇熬成婆后就疯狂地报复曾经的自己 帮凶:见利忘义的掮客心理
郭本禹、郭慧和王东编著的《自我心理学 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由对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三人的思想研究所构成。全书除了导言共分十三章。其中,*至五章阐释了斯皮茨的自我心理学,第六至九章评介了玛勒的自我心理学,第十至十三章描述了雅可布森的自我心理学。虽然三人的自我心理学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脉络上却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因此,本书对他们思想的评述主要分为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自我心理学理论、精神病理学与治疗观以及对其理论的总体评价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