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在这本系统而全面的经典著作中,作者不仅以生动、清晰的风格论述了移情和阻抗这两大基本技术,而且论述了与精神分析环境相关的主题,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作者在书中也明确区分了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真正关系”“工作联盟”和移情关系。 对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以及心理咨询专业的师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 审美 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我们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的对抗中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走进18位精神疾病患者鲜活的世界,看见人世百态,体味人间悲喜 在形形色色的人间悲欢和点点滴滴的人世温情中,照见并疗愈自己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每八个人中, 就有一个人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及其导致的社会精神健康问题涵盖精神障碍、心理社会残疾和其他与显著痛苦、功能障碍或自我伤害风险相关的精神状态。 对精神科,社会大众有误解,患者也无所适从,求治时往往摸不清门槛,神经内科往往成为精神病患者寻求帮助的第一科室。精神科其实是非常接地气的学科。在精神科,绝大多数临床病例是常见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疾病,真正有精神症状的病患不到临床病例的十分之一。 作者选取了自己从业二十多年中遇到的18个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故事,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形形色色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去体味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饱受精神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朱莉娅 克里斯蒂娃从精神分析视角,对 抑郁 与 忧郁 所做的一系列探讨。书名 黑太阳 这个看似悖论、充满张力的意向,指代的是个体遭受抑郁折磨、被无法言说的痛苦吞噬的内心状态。在本书中,作者先进行 抑郁 与 忧郁 的理论阐述,再对四位创作者做详尽的个案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的根源在于主体丧失了某个他深爱的客体,且无法承受这样的丧失,因而无法完成对客体的哀悼。那么该如何化解哀伤、超越哀伤呢?作者认为,为痛苦命名、颂扬痛苦不失为一种方法。 崇高诞生于忧郁之中 ,抑郁者可以通过文艺创作而克服主体性的精神危机,使主体重塑虚无,从而穿越忧郁、超越分离的痛苦。 作者先以德国画家荷尔拜因的画作、患有癫狂症的法国诗人奈瓦尔的诗作为例,尝试阐释文艺创作如何作为一种 暂时的救赎 帮助创作者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自体分析创始人科胡特经典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的最后遗作,不仅回应了针对《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的批评,而且从根本上修正和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思想基础,并对共情、俄狄浦斯情节和自体客体转换等核心概念作了细致的阐述;结合重新评估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陈述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临床案例,着重强调了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
为什么说人是一种创造出文明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 是怎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变成了自我压抑的动物? 为什么人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 面对种种困惑,诺尔曼 布朗从 压抑 这一作为全部精神分析奠基石的概念出发,对人类文明史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解释了人类努力创造历史的原因、动力和本质等问题,并指出人类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途径就是重建生与死的统一,让人在爱中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
本书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标志性著作。包括4部论著:《释梦》,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代表作,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梦的分析体系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等理论问题,提出了象征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梦是愿望的满足的理论,梦论成为精神分析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被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本书之一,《论用》是专门研究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如何运用释梦的问题。《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是对《释梦》一书出版20多年来一些观点的评价。
本书以有关荣格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社会建构的医学史观,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精神动力学的演进。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背景、众多相关人物的性格及处境,去了解精神动力学体系的起源、思想源流及意义,进而带领读者探索人类心灵的基本结构及运作样貌,包括大师们的心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徐胤编译的《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之外,流传 广的一部著作,曾被译成17国文字。以1915年~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的课程讲稿付印成书,由于是讲授的形式,故而对刚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或 从未接触过的入门者,得以循序渐进且深入浅出的一窥精神分析理论的堂奥。 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现已扩展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等。本书几乎涵盖了精 神分析理论所关切与探讨的各项层面,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本理论:潜意识论、梦论,以及性欲论。 全书分成三个部份:第一篇“失误动作”,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篇“梦”,则 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
本书是“西方思想文化译丛”系列之一。在中国精神分析界,埃里克?迪迪耶(RIC DIDIER)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他在中国成都四川大学进行的五次讲座。他是拉康和多伦多的学生,他的演讲生动、易懂、深刻,尽管每次讲座都隐含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与概念,但是他很少用生硬的术语来阐述,而是把理论化解为平常语言。此次除原著内容外,经作者同意,译者又后附了两篇作者的小文,为儿童精神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本书一改往昔精神分析理论与个案论述的深奥晦涩,语言浅显易懂,叙事论理,深入浅出,文字语言优美易懂。
由英国马戈·沃德尔所著,杨方峰、林晴玉、吕煦宗共同翻译的《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英国精神分析系列丛书》一书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人类发展本质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观点,到目前为止对这个观点尚未有付诸书面的文献。作者清楚明了地探讨了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的主要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助长和阻碍心智及情绪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书中通过呈现非常多样化的临床和非临床案例以及引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巨细靡遗地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理念,并且针对人格发展这个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供了鲜活的见解。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 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 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
本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近期新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托马斯·H·奥格登编著、殷一婷编译的《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不错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名著。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全书共七章,分述释梦的历史和方法,梦愿望的达成和伪装,梦材料的来源和运作方式以及梦的心理过程。作者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审查作用松懈,趁机用改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解析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作者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白天受压抑的欲望,通过梦的运作方式瞒骗过检查以满足欲望。
\"如何在金钱、权力和美貌间做出选择?如何区分欲望和需求?为何爱人需要先爱己?希腊神话瑰丽奇幻,正如人的内心世界。现在,俄狄浦斯、雅典娜、伊卡洛斯、纳西索斯、阿佛洛狄忒等熟悉面孔纷纷登场,以自己的故事,为我们了解无意识、潜意识、压抑、升华、梦境等精神分析概念提供了清晰易懂的示例。本书作者皮埃尔·瓦罗在精神分析领域深耕多年后发现,用古希腊神话、戏剧中家喻户晓的情节讲明相关理论,是普及精神分析知识的 妙方法。20个神话故事,对应20个精神分析话题,分别独立成章,以简明、有趣的形式,引导我们透过众神的幻象,看懂自己的内心。了解精神分析法,才能 了解自身的渴望、力量与弱点。现在跟随弗洛伊德一起,开始深入探索自我的精神世界吧!\"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权威著作中,作者以回答读者问题的形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将客体关系原本纷繁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本书的特色是作者在讲述自己治疗经验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案例,使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这些治疗过程,将各种概念融会贯通。本书不仅是客体关系治疗师的入门教材和综合性指导用书,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介绍客体关系的读物。
这本书是作者三部曲的顶点,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转移焦点心理治疗的治疗手册,第二部针对轻度人格障碍的治疗,本部是新出版的全面概述。理论上,本书整合了当代精神动力学方法和精神病理学模型,介绍了治疗自我和人际功能障碍的移情焦点心理治疗方法;实践上,本指南与DSM-5规范兼容,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读,辅以大量的实例和线上资源,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人格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实用指导。本书内容巧妙地将当代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各种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研读本书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