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拉康的主体性理论。在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宣布 主体死亡 的浪潮中,作者逆流而上,探讨了作为一个主体诞生的意义,带领读者一步步进入拉康的概念体系,解释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主体 导致精神病。本书清晰地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理论的迷宫,将他者、对象、作为语言结构的无意识、异化与分离、父性隐喻、享乐和性差异等核心概念拆解开来,结合拉康在临床上的关注点来阐述他的理论,提供了迄今为止对拉康作品最平衡、最精密、最有洞察力的见解,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
本书是一部多维度探索注意力的全新力作,对席卷全球的注意力危机发出了警告,并从个体角度和社会层面对造成注意力危机的原因做了一番审视。 我们的注意力是如何失去的?作者历时三年,采访了世界上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以及互联网公司技术专家,总结出了影响注意力的12个原因:生活加速、心流受阻、身心疲惫、深度阅读崩溃、思维漫游停滞、高科技操控、冷酷的乐观主义、高度警觉状态、饮食、环境污染、多动症的错误应对以及儿童身心的禁锢。 作者认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如果我们对注意力危机有深刻的理解与反思,并有决心为此而奋斗,人类是可以从注意力危机中寻找到出路的,重回深度思考是可以实现的。
本书以心理科学研究的过程为线索,结合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选题与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以及理论建构与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研究不仅要 做 ,还要 想 ,为此,本书侧重介绍思维方法,教授如何用脑思考研究。丰富多样的专栏设置让学习者既容易上手又能不断深入与拓展,将方法学知识尽快转化为动手做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本书第 2 版新增 单个案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等内容,修订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案例,与时俱进,保证了书的前沿性与科学性。 本书适用于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研究者和爱好者,可作为教材或考研用书,亦可作为研究指南。
我们都害怕一些事情: 怕辜负别人,怕做得不好,怕被评价、被抛弃,怕打扰别人,怕发表意见,怕表达感受 这些阻碍我们生活的日常恐惧可分为四类,每个人都应关心: 对成长的恐惧,或难以获得一个真正独立的成年人的地位。 害怕表达自己或定义自己,很难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对行动的恐惧导致难以投射和构建生命意义。 对分离的恐惧导致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本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作者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那些囚禁我们的恐惧。他为我们提供了解放和充实生活的工具,不仅引导我们逐步挣脱恐惧的枷锁,还帮助我们能够自信地拥抱每一个挑战,活出更加自由、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祸害群体的人,人们往往将其称为 害群之马 。如果 害群之马 越来越多,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群体、机构中,好人也难以立身、做事,有的也堕落为坏人的同伙,这样的 群 ,是名副其实的 害马之群 。为了群体、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警惕 害群之马 ,更要警惕 害马之群 。 本书探讨了一个非常常见又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机构如何影响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行为;当群体、组织的整体环境被破坏,它们会如何纵容甚至助长其中成员的不当行为,让原本的好成员变成坏成员。本书基于几十年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研究,结合丰富的历史研究成果,探讨了群体容忍甚至助长不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过程,说明了社会规范、自我合理化、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对群体和组织的依
疯狂是行为的反常、情绪的波动、思维的混乱; 疯狂是无法自控的挣扎、难以预测的危险; 疯狂是迫切需要被隔离、被救治的精神疾病; ...... 长久以来,人们将疯狂视为一种例外,认为那只是少数 非正常人 面临的困境。然而,在《什么是疯狂?》中,精神分析师达里安 利德借由丰富的案例,提出了新的观点:疯狂是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它并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的症状,而是我们解决内心冲突的方式;疯狂也并不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爆发,相反,它往往与正常生活无缝地交织在一起,而这些 安静的疯狂 背后,则潜藏着个体自我修复的尝试。在疯狂与文明之间,学会直面内心无声的风暴,才是每个人必修的心理课。
《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在本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 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 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理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对分析师保持治疗姿态的努力产生的冲击,使得*深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家庭系统排列是由伯特 海灵格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了萨提亚家庭治疗、精神分析和完形治疗等多种理论。其工作方式是从家庭系统入手,以 爱 为研究核心,探寻每个家庭中隐藏的,对当事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家庭动力,力图恢复和谐的家庭秩序。 作为在德国热销15万本的家庭系统排列经典入门书,《家在何处:家庭系统排列入门》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对系统排列的原理、应用和背景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如果你备受婚姻、亲子、自我问题的困扰,如果你感到孤立无援、无处诉说,如果你渴望获得高质量的人生,家庭系统排列将为你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
关于快乐的迷思,着实困扰着每一个爱思考的人。 本书作者安德斯 汉森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四时他考虑转学换专业,并为此寝食难安心烦意乱了6个月。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并非不清楚自己最终会如何选择,只是无法 跳过 这段痛苦的摇摆期。成为医生后,看着一个又一个有着相似经历的患者,他回想起了这段往事,并找到了一种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 读完本书,我们可能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误解了快乐,误将 变快乐 当成一种压力;可能决定善待自己,改善生活方式;也可能调整观念,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快乐模式。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再会因不快乐而烦恼。
工作中,是什么在关键时刻驱动着人们努力拼搏?真正能够释放一个人最佳工作状态的秘诀是什么?一个人如何能够持续地在团队协作和个人生活中取得显著成果? 事实证明,金钱、福利和赞誉,这些外在的奖励都只能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激励,但却难以抵御日常习惯和自满情绪的侵蚀。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通过了解了影响人们内在驱动力的因素及其背后的原因,找到激励员工和自我激励的最佳方法。 本书作者通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和与各界领袖(包括企业高管、教师、经理、艺术家以及各行各业人士)的十万多次对话,解锁了人类行为背后的6大类、27个独特的动机密码。 梦想家型动机:喜欢将梦想变为现实,推动世界不断进步。即使在不被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下,也会朝着梦想努力。 实现者型动机:喜欢攀登高峰,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会
为什么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像自己? 为什么你常常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举动? 为什么你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梦 知道答案! 《预见真实的自己:梦的心理学》承袭心理学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结合生活实例,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的根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自己,成就自己。
人格阴影(Shadow)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指人们不喜欢却真实存在的人格特征。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荣格于1912年首次提出,经过弗洛伊德等人的发展,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研究内容。人们常常乐于表现自己好的一面,隐藏或用假面具遮盖 不太漂亮 的另一面。然而这样做,阴影会成为起破坏作用的生命力量,对自我人格和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破坏性。本书作者发展了荣格的阴影理论,在荣格 阴影是可以整合的 观点基础上,提出 接纳阴影 ,一旦接纳,会使自我获得生命的积极力量。作者结合50年心理治疗案例,借助神话、童话和文学名著讲述人格阴影的概念和改善模式,通俗易懂,对全面了解人格大有裨益。 一本认识人格阴暗面,与内在的自我对话的心理学著作。 一本发现隐藏自我、重塑理想自我、完成自我整合的心理自助书。 一本普通人也能读懂的心理学
内容提要 在科技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自主?《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一书提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倪考梦历时18年,结合古典哲学、心理科学与前沿技术,打造了 自主三角形 理论模型,全面解析自主的定义、价值及实现路径。他强调,自主不仅是自由的感受,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是意愿、能力与资源三者平衡的结果。书中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集体的自主实践,层层深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提供实践的可操作性。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与个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为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们指明方向,是一部兼具思想启迪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著作。 专家推荐语: 用十八年书写自我,带你见证从赫拉克勒斯到普罗米修斯的蜕变之旅。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AI时代的浪潮中,唯有自主,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 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 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 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作者以鲁迅先生倡导的直面精神为基础,创造了一种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学——直面心理学。本书收集了作者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关于直面心理学的演讲,内容包括“直面与存在”“铁屋子的象征”“光影交错”“以死观生”“直面:一种面对现实的疗愈之道”等20多篇演讲稿,从不同角度传达了直面心理学的主题:成长是对人生的直面,而症状源自对人生的逃避。
心流 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 心流 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