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聚焦于职业院校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学基本规律,着重阐述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了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提出了师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管理与教学等主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此外还介绍了职业态度的培养、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指导的相关内容。本书既具有对职业院校学生与教师心理规律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又具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参考指导作用。
全书分为61章,每一章阐释演绎了一个具体的心理学原理,并在学生实际教育环境中进行总结和讨论,将知识原理讲清讲透,结合实际容易理解吸收应用。每一章都以一句相关名人名言开始,从实际教育案例、古今中外历史故事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阐发一个心理学道理,再结合到学生实际成长的教育目标上加以讨论点拨。
陈美荣、胡永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是为了适应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的改革、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编写的。该书以可读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吸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重点突出了这些理论研究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该书每章都由“知识点预览”和“引言”开始,让学生知道本章将要学什么;每章的“资料窗”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每章后的“知识巩固”和“知识应用”则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考核的机会。这样的编排体例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教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师教育类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培训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非教师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修订版)》既是作者对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巡礼,也是作者对自己三十多年来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教学工作的总结,更是作者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所作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修订版)》融理论性和实践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不仅便于读者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多“为什么”的理论要点,也为读者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怎么办”的操作性借鉴,并为读者做好此项工作的具体实务提出了详细的对策。
学校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灵深处的碰撞》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是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校长、一线教师们集思广益、辛勤笔耕的结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扎扎实实的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性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心灵深处的碰撞》具有以下几个
《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讨论学校管理沟通,也希望以沟通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次对话或交流。《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并不使读者达到“潜能开发”的目标,这一目标是读者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努力可以逐步实现的。《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基本目标在于“理念改进”。希望读者通过《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在自身的学校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悟和改进,进而在学校管理方式方面有所更新和完善。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理念改进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作为《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主要读者,都已经是心智成熟的个体,或者说他们心理与智慧发展都已经成型,他们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如果想改变或改进他们的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书并不打算在许多讲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著作中无谓的增添一本,而是要着眼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为您——无论是校长、主任、教师,或者是负责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提供一个学校组织实施心理健康工作的全景图。这个全景图将为您与您的学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个极具参考性的行动方略。 具体说:本书主要涉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以下内容: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与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测评与测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校长以及主管心理健康工作的副校长;学校主管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的主任;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德育或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作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会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 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我社副社长、副总编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
本书具有育人理念先进、贴近学生实际、操作指导具体、留有创造空间四个特点。在心理教育理念方面,手册中突出了以人育人、以心育心、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突出了学生为主、活动为主、优化为主,突出了践行与体验。在贴近学生实际方面,手册中更关注的是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心理实际,举凡如何对待自我、对待诱惑、对待成功、对待失败,如何体验责任、缓解压力、学会交往等,相关的分册中均结合事例作了阐述。在操作指导方面,手册中不仅给出了许多生动、有效的活动实例,而且告知各项活动的目的、做法。对有些做法还作了必要的理论说明,使操作者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应该说,手册中所体现的操作指导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虽然手册是为实际操作而写的,然而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活动设计、理论评点、效果检
本书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系列用书”之一,该书集作者多年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与研究的一个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全书共分理论、设计、操作、评价四个篇幅,分别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概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分析、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流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示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以求全面解决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问题。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的专业工作者,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本书内容基于当前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家庭教育和心理临床中所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参考,针对父母常见的家庭教育困扰,从心理成长的视角给予分析和回应。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看到自身成长的空间,从家庭的视角来提供综合的问题解决方案。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育儿是一个生命遇见生命的过程。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看见”真实的孩子, 要懂得“看见”真实的自己。
1.选编范围。《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以下简称《丛编》)选编20世纪经过50年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一定风骚的教育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上有承流接响的作用。 2.版本选择。《丛编》以版或修订版为底本。在各册扉页前,附印原著的封面。 3.编校人员。《丛编》邀请有关老、中、青学者,担任各册“特约编辑”,负责校勘原著、撰写前言(主要介绍作者生平与原著)。 4.编校原则。尊重原著的内容和结构,以存原貌;进行必要的版式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方便阅读。 5.版式安排。原著是竖排的,一律转为横排。横排后,原著的部分表述作相应调整,如“左列”改为“下列”等等。 6.字体规范。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异体字为正体字;“的”、“得”、“地”、“底”等副词用法,一仍旧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