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 前言 中,他这样写道: 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 这或许也是
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振兴中医开始。要研究中医,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会遭遇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如“饥饿”,饥和饿有什么区别?思和想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全书以“字”为线索,旁征博引,透过字义的解释,说明实际的中医养生之道,轻松易读,让你大长见识。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面子和里子问题进行论述,从国人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弊端、文化的前身后事、公务员的潜伏、以及国人的自身的劣根性来构架,淋漓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情和心理。阅读此书,能够让你全面的了解中国人的根性,洞悉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
本书以《西游记》中的小故事为话题,作者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透视政治运作,微言大义,见解精深,自出版以来受到各界读者的欣赏。
人生六十岁以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六十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这三十几年如果何新不存在,历史未必是现在这样子。中国当前的体质下,没有出现过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个圣人。 我现在凡所言、所写、所爱、所喜、所恨、所苦、所欲泣、所欲骂——皆非關自我,而是以大悲之心观世照世——为后世,为国家,为苍生。 我所著述不过是现代版的“盛世危言”,仅是向世人提供一种研究的线索,提供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现实的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而已。毕竟,对未来,我们这代人所留下的并非答案,而却是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本书由新周刊编写,选取最能反映2010年外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事件的多条语录,配以多幅图片,力图编成最个性化的“中文甜点”,既作为有趣的年度记忆本,也可作为创意人群的案头参考书。一年一度的语录,最给力的年度大盘点!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茶》分册,由关剑平著。
《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 上卷 主要界定鲁迅学和鲁迅学史的概念和内涵,阐明研究鲁迅学史的意义以及本书的框架与要义;从宏观上描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 下卷 从微观上透视鲁迅学研究的一些专题,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等主要专题学史进行学术梳理;对鲁迅学中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的关系、学术哲学问题以及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精神解放、思维变革的双向互动进行理性反思。 索引卷 20世纪中国鲁迅学论著资料的要目索引,分为编年索引、专题索引,分别按时间顺序和学术专题编排,便于检索。 本书仅止于中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个别特例外暂不涉及。
神秘的色彩最怕事实冲涤,迷信的积垢需要科学清扫。思想的雾霭不能靠利斧驱散,历史的现象需要从历史角度解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神秘文化,是光怪陆离的复杂共同体,是精华与糟粕交融的意识形态。它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有无孔不入的市场,有衰荣再生的能力。
本书用学术随笔的方式漫谈了中国古代的隐士人格和隐士文化,论述范围相对集中在唐宋以前。全书前面大半的篇幅,是从面上谈论儒家、道家、墨家、佛教和道教与隐士的相互关系,揭示形形色色的隐逸现象;后面的两篇,是从个案的角度拎出了嵇康和陶渊明两个标本。 人能否“诗意地栖居”是这本小册子要讨论的原型话题。笔者以为,真隐士的特质是寻求诗意地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解脱,是儒、道、释等各种思潮的产物。同时,隐士的人格亦具有二律背反性:激情的抗议常常代之以冷漠的不动心,弃俗的高洁往往变成令人作呕的矫情.美好、坚定的操守时常伴随迂腐、滑稽的。偏偏历史时光只放大或缩小了这种二律背反人格的某一方面,于是,隐士变成了缥缈理想的标本,似乎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痛苦、没有悲哀。其实并非如此。
“灵感只需歌唱,灵感从不解释”,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话。对于一本书来说,也应该是不由分说地呈献给读者,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啊。《读库》集中在文化和传媒领域,留存这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悲壮的消失者和坚持者,并对那些真正打动我们内心的文艺作品做深入探究。 《读库0601》中收入了王康和余世存的两篇文章,相信这样的“分说”并不是多余的。 《读库0601》是《读库》丛书的本。该书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每两月推出一辑,2006年计划出版六辑。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作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今年出版品质的开春之作。
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清代以前,诗文与散文是高贵的文体,而小说还算不上。士大夫们不作小说。只是很久以后,小说作为一种吸纳力极强的文体,自身发生了蜕变和再造,这才有所改观。但也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能够包容诗与散文,有了它们的特质,于是不再等而下之。可见散文的雅致与清纯。作者将那些繁复琐碎的篇目整理和顺,依次编排。并加了一点源出文字的图片,从而使记录和说明进一步清晰起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马汉麟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研究的作品,主要针对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等十四个重要方面做了解释和说明,对于当今的读者了解古代文化、扫清阅读古文中的障碍非常有帮助。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向广大读者而推出的插图典藏本。有两大特色——插图和笺注。 插图是从浩如烟海的文物照片、地图、解构图、复原图中精心遴选出来的,近两百帧,每帧配有简明的图注。为读者更全面、深刻、直观、明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实足的方便。 笺注是为原文做的解说和评述,这样更便于读者领会马汉麟先生文字的高妙,明了古代文化的种种意趣,以及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同时美化版面,正文、笺注、图注部分字体各不相同,并且在笺注文字下配有底
本书考察了林浯堂家乡的独特地域:文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他的熏陶和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读者介绍了其“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文化观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日常生活、情感方式、、文化译介、文学艺术和思想信仰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林语堂在中西文化融会沟通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林语堂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元”,它们“异中有同”,而又“同中有异”,是可以互通、互融和互补的,从而可以达到建没更加健康合理的人类新文化的目的。
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文化时,文化也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样貌。 本书以杂谈的形式,通过剖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武侠小说中的江湖规则以及历史上的现象和事件等,探寻真相,纠正误解,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使我们对于通常所接触的文化和现象能够明辨是非,去芜存菁,使我们的文化得以良性传承。 作者观点犀利独特,一针见血。富有哲理的论证与推理,让人们看到在一些寻常现象背后的文化深意。看似平实幽默的语言散发着些许冷峻,戏谑间透露出作者入世的真诚。本书也彰显了作者的博学功力,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民生等领域。 本书由乱翻书、乱弹琴、杂乱说、胡乱活部分组成,分别对一些史书、武侠小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现实中各种文化现象;目前生活中的故事进行了深
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演奏了中华两河文明的交响曲。本书以黄河为经,以时间为纬,展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基本面貌。在史前文明中,青海喇家树惨烈的洪水灾难,将人类童年时期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助展现无遗。进入少年阶段的夏商周,历时5年的断代工程为中华早期文明重新填写了一份 “履历表”。盗墓者遗漏的地下瑰宝——腾州前掌大商墓, 300年前的百科全书——甲骨文,使这一时期所特有的诡秘与个性张扬得以充分暴露。在青春勃发的大汉帝国,令人震惊的洛庄汉墓,堪与秦兵马俑媲美的汉阳陵,大保当汉墓中色彩鲜艳的画像砖,又让人耳濡目染两汉时代震撼人心的威严与节律。这之后还有沉稳大气而又多姿多彩的唐宋明清。从黄土高原上的盛唐遗韵,到中原故地上的文宋华彩,以及我们触手可及的明清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