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思想研究》是国际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重要新作, 跨文化研究 丛书中的代表性成果。本书包括四个部分:一,用中国文化特色认清中国文化道理;二,依靠汉字文言靠关系划分古代历史分期;三,用整体观点考察中国思想的特殊性;四,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礼治 的特别考察。作者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对汉字的书写和应用,是中国文化思想产生和发挥影响的背景。由于汉字的生成(造字系统)主要靠会意字和形声字,中国的文化思想也就具有同源相生、自成一体的特点,与西方文化思想是根本不相干,也不相同的。所以,要用中国的材料来研究中国的思想,不要用西方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的材料。很多西方学者,包括近现代很多中国学者,都在用西方的思想来研究中国的材料,这是错误的。本书概要地选取了甲骨文占卜、易经象数、中
本丛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著的选编,分别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认识及其对人类政治伦理生活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大体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今天的学人加以阐释,体现时代性,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料。本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的第八册。《养生有道》,编撰者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张应超研究员。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医药学和养生学的核心观念。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个人的修养功夫有关,重视德行,知足常乐,淡泊宁静,养气保神,注重饮食起居,导引按摩,从而使养生成为身体与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行动。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本书撷取一代文宗鲁迅与胡适的人生片段,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讲述他们的读书、求学、工作、日常生活,乃至情感及文字生涯,作者追随大师的脚步,选取鲁迅在绍兴、北京、日本,胡适在美国的漂泊经历,身临其境,细致入微地探究其内心世界,展现二者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却是一样的人间情怀,均在刹那尘世留下了永恒的思想光华。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术大师,他一生都在读书治学。所幸,季羡林先生也写了大量的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将他所知道的读书治学经验分享给读者。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治学以及他介绍学术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对于广大学生和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本书是一套通透而睿智、优美而易懂、切实而有利今用的国学读本,每一种皆为学术根底深厚并富有识见才情的学者原创,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极便阅读和教学,是目前国学普及读本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在国学读本汗牛充栋、精芜并存的海洋中尤显独特与珍贵。 其中主要作者黎孟德教授,是国学大师屈守元先生高足、当代极富才艺的学者之一,其沉潜国学之深广,解说作品之精辟,诚为读者不可多得的良师;李尚信先生,师从当代巨懦刘大钧先生,是*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对《周易》卦序的研究是 迄今为止 好的两个推导方法 之一;谢正强博士,大学阶段接受化学科学方法训练,后转人道家道教研究,践行道家修身养性之道,理法并重,推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养心养性的自
蒙学 又称 蒙馆 ,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为便于今天的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我们精选了六种加以注释。它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格言联璧》,合称《蒙学六种》。
一位德国哲学家穿越半个中国,他会如何看待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中国社会;在旅途中,他如何结识清廷的遗老遗少,与国学大师辜鸿铭、学贯中西的大儒沈曾植产生深刻的友谊;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本书不仅影响当时欧美人士之亚洲文化观,也影响当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对于任何关心中西文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书。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作家胡展奋的个人随笔集,包括时事评论,趣事闲谈和食色养生。他的文章带有记者职业赋予的特质:敏捷,敏锐,善于从常态中发现问题。其分析问题的方法令人叹服,其思维路径让人有匪夷所思之叹。一桩貌似寻常的事情,经他琢磨,便生出别样的意味来。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生经验,被他信手拈来,即成佳酿。文章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人性之味,吸引人必欲读完而罢休——因为往往会有欧?亨利式的结尾:似在情理之外,其实就在情理之中。人性的丰沛决定了其文字柔韧的质地,洒脱的勇气又使文字充满正义感和力量。
江山美人之外 至尊皇帝的千奇百怪, 正说历代帝王沉醉其中的宫禁游乐, 追逐皇后宝座之外 后宫佳丽的生活漫长寂寞, 再现无数嫔妃派遣深宫寂寥的奢靡生活。 透过巍峨宏伟的宫殿建筑和引人入胜的宫廷往事, 让我们缅怀遥过的过去, 追想古代的辉煌 触摸历史 感知历史, 怀想当年发生在宫廷之中的每一个瞬间。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 称该书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吴宇森、王晶等10位当红导演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由郭文斌所著,是“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名师对话系列。 ????《弟子规》是要我们去实践的,是要变成我们的习惯,然后成为自然的。如果我们把《弟子规》比作一个面包,那么,只有落地,才会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否则,它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 ????
《元帅林》一书分上篇、下篇及附录三部分内容。上篇论述元帅林的修建历史及建筑原状;下筒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抚顺人民政府对元帅林的保护、管理及元帅林的现状;附录介绍张作霖其人和驿马坊茔墓的有关情况。全书给我总的感受是资料丰富,论述和考证比较详尽,新意迭出。比如,元帅林的设计出自哪位建筑师之手,一直是人们无法知道的重要疑问。现经作者考证确知,这位建筑师名叫殷俊,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华信工程司的专家;再如,元帅林藏有大量精美石刻,20世纪80年代抚顺市博物馆为考证其来源,曾派调查组赴北京等地作了考查。结论是来自北京西郊隆恩寺明太监墓和清饶余郡王阿巴泰园寝。现经作者进一步研究,查证出这批石刻还来自 北京清代郑亲王、睿亲王、肃亲王、豫亲王以及沈阳蔺家坟等多处。同时,作者对龙头碑进行了考证,发现此碑是
张伯驹先生(1898-1982),号丛碧,河南项城人,为近世文化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书画鉴藏、诗词创作和对传统戏曲 的弘扬与研究。这些为世人所熟知,兹不赘叙。 本编收有张伯驹先生六种著述。《春游纪梦》为张伯驹先生编著的《春游琐谈》中之张文,书题为编者所加。另外,《京剧音韵》只收其前部之理论部分,后面的韵表部分则略而不录。六种著述中有个别篇章重出,为保持原著气脉,兹照原貌,不作改动。 1998年为张伯驹先生百龄冥诞,本书特为纪念之。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知识分子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和变化。这些表现和变化,反映了当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的变动发展。谢国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明清史研究自是独到和高明,作者往往从很冷僻的、不为人注意的资料中,寻找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从而对明末清初的学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政治处境等进行刨根掘地式的研究。比如从万历四十八年的一张平价米票可以了解明末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从明末的农民起义组织“削鼻班”和“乌龙会”可以了解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状况等等。能从分散零乱、互有异同的大量史料中清理史事,严谨的史料处理与强烈的历史人文关怀恰到好处地结合,是作者深厚的治史功力和传统的史学方法的见证。读本书可领略和体验此中的美丽。
本书作为本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研究的著作,力求通过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研究,注重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来探索中国教育在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并着重揭示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教育史分别研究中所难以体现的文化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在研究中,此书打破了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从中国文化与教育讨论中那些尚未涉及或有待深入而且又十分重要的课题入手,探讨了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些重要方面的关系。 《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内容为:一方面出于时代的感召,另一方面也与自己的学习经历相关,我在大学本科学习哲学期间,对佛教思想文化历史认真研习过一段时间,积累过一些资料。而在读文学硕士生学习期间,又认真地研习过道教思想文化历史。故而,在进入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