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徐新建等所*的《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 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 黄土文明 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 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 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 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 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 事象。
内容简介: 《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研究》是国内以西藏及相关藏区的地方婚姻法俗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全书以藏族婚姻法俗为主线,以田野调查、访谈考察所获*手资料为基本素材,将实地考察与婚姻法学、法文化学、法人类学、法俗学等理论交织互证,着力探求如下五个问题:其一,藏族婚姻法俗的形态;其二,藏族婚姻法俗的内容;其三,藏族婚姻纠纷解决机制;其四,藏族婚姻法俗的动因;其五,藏族婚姻法俗与国家法的关系。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西藏及相关藏区地方婚姻法俗的基本样态,对理解西藏地方婚姻法俗、法文化及丰富我国法俗、法文化主体内涵均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是作者潜心西藏及相关藏区婚姻法俗与法文化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通过细致梳理分析,揭示了国家婚姻制定法与民间藏族婚姻法俗、法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
本书对土家族地区的傩文化采取 静态 保护与 活态 传承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以此构建土家族地区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库,探索对土家族地区傩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试图建立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技术框架。从理论层面上,建立一套面向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挖掘、保护、传播和开发利用的研究理论;从内容层面上,探索对傩文化采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从技术层面上,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的虚拟展示系统。以此,探索土家族地区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全新方式和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三十六国重要聚居地,是西域文明的中心。本成果在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将五年来对环塔里木南北两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学术调研和田野调查的特性,并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和河西走廊到东天山进行了对比调查。全书图文并茂,真实反映了参与课题调研的每一位成员在干旱炎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调研经历和学习感受,是读者了解西域田野调查和西域文明的一扇窗口。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本书立足于云南这一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资源优势,选取涵盖原地、本地、异地三类旅游空间生产模式和五种代表性类型的民族旅游景区作为研究个案,对文化旅游背景下如何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案例研究与理论提炼。 本书尝试将多点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法、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与人文地理的空间生产视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运用,创立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统一体系统分析框架与模式类型比较研究框架,对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认为,本地旅游空间生产模式类型是较具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景区内民族民俗动态展演的真实、保持景区与原生民族村寨稳定而合理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展示合作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