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生肖文化 福禄寿禧家庆(梅花剪工作室剪纸系列作品)》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席郭梅花女士有关十二生肖的剪纸艺术作品集。用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十二生肖文化。其剪纸作品,立意新颖,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所创作的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收藏鉴赏价值。
中国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民以食为天”,足见“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喝”的方面,茶和酒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视生活为艺术的人生态度。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本书将系统介绍中国的各种美食、茶和酒,以及三者结合形成的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介绍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种、曲艺、戏曲的主奏乐器对乐种的形成、声腔的相互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主奏乐器命名的声腔有梆子腔、胡琴腔、弦板腔、柳琴戏等。剧种声腔的特色来自主奏乐器。如昆曲的曲笛,梆子腔的梆笛,皮簧腔的胡琴,评剧的板胡,高腔的打击乐器,弦板腔的三弦、板胡,柳琴戏的柳叶琴等。曲艺中的主奏乐器同样影响着说唱特色的形成。如京韵大鼓的三弦、弹词的琵琶、河南坠子的坠胡等。可见,一种声腔的形成和确立与其主奏乐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各声腔的区别则在于地域性,即地方语言音调与音乐结合而形成特有的地方特色。选择适应其特色的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使语言、音乐、乐器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与其他种声腔相区别的特色。因此某种声腔的主奏乐器,自然就代
林友标、章舜娇编著的这本《龙舟》是在大量阅读同类书刊、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文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利用大量难以复得的艺术作品来展现龙舟历史,是本书的独特之处。主要内容分为八章:靠前章“龙舟竞渡文化概说”,阐述龙舟竞渡的起源、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龙舟竞渡的演变”,借助历代遗存下来的艺术作品,呈现及分析不同时期龙舟的风采;第三章“龙舟的文化艺术”,介绍由龙舟竞渡所衍生的不同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歌舞、文学等,一些重要的作品;第四章“龙舟文化的保护”,收集了与龙舟、端午节等有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各地区相关文化的特色;第五章“龙舟运动概况”,从民俗文化到体育项目,有区别也有联系,介绍龙舟运动如何从靠前走向靠前,成为靠前上的热门赛事;第六章“龙舟的造型”,介绍传统
本书是刘锡诚先生多年撰写的民俗与艺术相关论文的精选结集,全书分为民俗与艺术(14)、民俗与民俗学(10)、巫傩与信仰(8)、节日与民俗(13)、民俗调查(11)五部分。这些论文系作者对多年发表的论文系统整理后,略作修订编选而成,反映了作者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整理研究和保护的一些见解和思考,对于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出了许多可资参考的见解,具有的学术出版价。
神灵崇拜是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它是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点,作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贯穿于社会实践,成为民间百姓的基本思想资源,也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和祈祷对象,宣泄痛苦和欢乐。他们深深地明白,一切神灵都是虚幻的,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其存在。在民间文化世界中,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神性的色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寄寓着他们的理想和情怀;他们在塑造神灵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们自身,让所有的灵魂以一种具象化的形式与他们共处。与世俗生活相比,神灵崇拜系统是天国的盛宴,关照人寰,构成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