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 十二月建 的特定节令,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基于向青少年及社会大众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目的,对每个节气的所处时间及气候特征、古代文献、相关民俗及农事活动等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以期让读者能更好地明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全书语言生动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富于趣味性与可读性,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极具民俗特色的插图,非常适合社会大众及青少年读者阅读。
民间百神是指中国俗神。中国的俗神,种类各异,数量繁多。本书选取一百位,分为七类,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简要介绍。全书图文结合,写作严谨,引文、注释详尽,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既对中国俗神文化进行梳理,也想通过神仙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活动形式。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壮族歌圩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在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歌圩的概念与定义、时空分布、来源与发展、历史与现状、形式与内容等,重点关注歌圩习俗在各地的多样化表现,以及在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承与发展状况,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对歌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集中展示。
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工具的更新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减少了外物的束缚、牵制、羁绊。但古今中外,物噬主、钱吃人、人为物役的事例不胜枚举,被名缰利锁捆绑、被欲望蒙着眼睛、被权力牵着鼻子、被孔方兄推磨沉沦的人何其多?心为物役,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试看《庄子智慧》如何应答这千年之问题。 今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都已经被物化。应物,亦为应人,应己,应心,应世,应事,应有无。应物,应之何物?不妨走入《庄子智慧》,领略庄子之智。 人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学习知识的过程,而终目的是为了成就自在、通达无碍的人生,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任何一种手段和方法都是为这一目的来服务的,我们应在乎这个真谛而不应拘泥于手法,不妨领略庄子的 得鱼忘筌 得兔忘蹄 得意忘言 之智。 让我们一起来慢慢
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作为民间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木版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 此书稿主要介绍中国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版年画的基本情况和制作工艺。全书分为 木版年画概述 、 木版年画的缘起 、 木版年画的历史 、 木版年画的题材及其样式 、 木版年画的生产与销售 、 木版年画的流传及其现状 等部分。既谈它的发展历史,又谈它的制作工艺,还选择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画流派加以分门别类介绍。全书重点突出、叙述清晰、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很适宜普通读者阅读,既有普及性读物的特点,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有较大的帮助,能加深人们对
本书精选当代一百位灯谜作者的动植物灯谜一万余则,内容包括动植物名词、动植物名称(鸟兽虫鱼、果蔬花木等),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为便于读者理解,部分谜作还加了简注。本书以灯谜为导游,带读者去游览灯谜动物园、去观赏灯谜植物园,并通过欣赏与猜射这些灯谜,使读者了解动植物知识,认识更多的动植物。
为什么民俗研究中没有 宏大理论 ?塔尔科特 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提出了 宏大理论 ( grand theory )这个概念,即将社会现象的分析用*宽泛的术语加以推进。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学家或民俗学家都接受这些宽泛的术语,一些人仍然坚持经验主义的标准。针对这个理论问题,各种不同的答案达成了实质性的一致 : 美国民俗学家几乎没有提出什么 宏大理论 。一位作者甚至发现了民俗学家在哲学史上所需要的所有理论。两名女性学者诺伊斯( Noyes )和米尔斯( Mills )在为民俗学理论辩护中提出它是地方性的,恰当的、适合观众的,并且也是低微的,男性学者鲍曼( Bauman )和法恩( Fine )则似乎与帕森斯的观点不谋而合。这本论文集里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辩护,但总体来说它们大都接受了美国民俗学长期聚焦于日常和本土的事实。
笔者力图充分汲取学术界近三十年相关研究成果,在尊重借鉴前人图谱的基础上,新制仪礼图,以补前人图谱之憾。 《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为《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仪礼》中专言嘉礼者凡七篇,即《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而《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主要内容为《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四篇所涉及的方位图。
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有“衣冠王国”之誉。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的历史沿革是息息相关的。民间服饰的构成,包括其所用的面料、裁剪工艺、染色、图案、装饰和缝制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土壤,文化的土壤。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也可以说“民以衣为地”。
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它以传统文化中的十二地支为基础,分别与十二种动物形象搭配,根据人们出生的时间确定动物守护神,形成了独特的生肖文化。它是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十二生肖》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十二生肖知识。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讲了生肖的起源、生肖小史、生肖简介、生肖的功能、不同质地的生肖、生肖的节日、著名的生肖传说、生效流行语、人生礼俗中的生肖等内容。从结构上来说,本书比较全面地涵盖了中国生肖文化的各个方面,知识含量比较丰富。作者在行文时兼顾到学术性与普及性,可读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普及价值,适合青少年及文化爱好者阅读。同时,书中插入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使得本书还具有较好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漆器艺术横跨千年,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源自实用,服务于人类生活,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起着功能性的作用。它们的根本目标是生活,同时也创造出独具中华审美特质的文化和价值。时至今日,漆器已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漆器》作为一本专门介绍漆器艺术的普及读物,全书资料详实丰富,介绍清晰明了,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一书在手,读者便能轻松了解漆器的发展历史、传承流派、制作工艺与艺术魅力,进而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非常适合社会大众阅读。
温州鼓词又称 盲词 ,是指该艺术形式诞生之初,多由盲人操之为业。随着鼓词艺术的发展,明目艺人增多,民国时期与盲目艺人形成竞争之势,形成南板和北板两个流派。两个流派在艺术上的融合,使温州鼓词呈现 南腔北调 的艺术特征。在长期发展中,温州鼓词既在数代艺人的集体创作下产生独有曲目《十二红》和《南游传》,也积极借鉴和改编其他曲艺种类和文学作品,逐渐丰富词目,形成 十八本 、 红绿本 和 四大记 等代表作。演唱时灵活运用民间小调和套用戏曲曲牌音乐,变换曲调和唱腔, 唱 得优美, 白 得生动, 演 得传神,使演唱富有个性风格。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节日涉及生产斗争、衣食住行、人生礼俗、天气气象、文化娱乐、科学发明、宗教信仰等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堆积,对其普及介绍是很有文化及社会价值的。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精选了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等十三个传统节日,分别介绍了这些节日的起源、主要内容和特点,介绍了这些节日的饮食、游戏,及其各种禁忌等等。书稿通过简明流畅的语言,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哈汉族传统节日中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对我们认识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发达,制瓷技艺高超,瓷器精美绝伦。景德镇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陶瓷文化不断累积、沉淀,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 软实力 。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官方认可的陶瓷科技、陶瓷技艺、陶瓷管理、陶瓷名人、陶瓷教育等方面,还体现在温润素朴、疏拙俗美的生产习俗、时岁节令、歌谣俗语、信仰禁忌、传说故事等民间瓷业习俗中。
绍轩编注的《罗汉传/民俗文化丛书》分为“漫谈罗汉”、“二十四尊得到者罗汉传”、“附录”三大部分,作者分别叙述了罗汉文化的由来以及二十四尊罗汉分别代表的各自的文化特征,还在附录上对五百罗汉的名称等内容作了简要概述。文章叙述详略得当,文笔流畅自然。文本俯有艰涩文字的汉语拼音与注释、译文,而且还附有精美的插图,使本书不失为一本学习和解读罗汉文化的使用方便的经典范本。
成语和灯谜是我国汉语言文字中的两朵奇葩。成语灯谜,完美地实现了两种汉语言文字艺术的融合。本书精选102位灯谜作者的近5000条成语灯谜作品,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编排,并附 成语灯谜集锦 ,收录其他作者部分成语灯谜作品。这些成语灯谜有的典雅古朴,有的清新活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明白如话,可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本书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以水作为切入点,同时以水统领全书,分章节整理与研究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与水有关的水崇拜、水祭祀、水节日及风水理念等水习俗,探讨了水文化对中华民族民风民俗形成的影响,展示出水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巨大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古老国家,与水有关的民风习俗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千姿百态。有水才会有生命,有水才会有人类,有人类才会有生活,有生活才会有文化,有文化才会形成文明,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与水相关的民风民俗是生活的积累,是历史的积淀,是凝聚区域人群的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支撑。传承、保护、弘扬民风民俗是我们的义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