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中国的历法源头说起,用作者的节气与物候作品和相关阐述科学表现了 历法之源 地的节气与物候景象,图解了中国古代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现的科学性和标准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节气与物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象、农事、节日、诗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来,独具科普特色。
被誉为 中华战舞 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英歌舞,近两年来火爆出圈,不仅走出潮汕,还走出国门,成为一个现象级文化项目。 本书以英歌舞的火爆传播现象为切入点,全面系统梳理了英歌舞的发展起源、历史沿革、流派演变、艺术特点等,从中挖掘英歌舞的文化内涵,系统分析了 战舞 与现代舞蹈的差异性,阐明了英歌舞的传承与潮汕人强烈的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丰富了英歌舞这一国字号非遗项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歌舞,还可以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桥上桥下的中国》是李晓杰教授专为 九说中国 撰写的读本,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桥上桥下的中国》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北平岁时志》是老一代著名北京史地研究家张次溪先生编著的一部记录北京风土民俗的著作,编者自北京古籍文献中辑录与北京岁时风俗有关的内容,以农历月份为纲,依序排列,共十二篇。每篇又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对当月时令风俗的概述,蕴含着他对北京岁时文化的观察与记忆,尤重于晚清民国风俗变迁;后一部分则是将岁时史料按月日为序依次排列,并注明出处。北京该月风俗的归纳和个人见解。张氏自幼久居京华,对北京风俗了解颇深,对旧时京华也深有感情,读毕本书,旧日京华月令行事如在眼前。 本书 生不逢时 ,面世恰逢抗战之初,故虽在专业人士圈子中颇有声誉,却罕为大众读者所知。本次出版,我们邀请文史研究者高辰先生对原书进行整理,以简体横排形式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
《妙峰山》一书是顾颉刚等人民俗研究论文的结集。1925年4月30日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孙伏园等五人,来到京西妙峰山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查。调查之后,五位学者分别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写成了对妙峰山庙会民俗的调查文章,并在《京报》副刊连续六期发表。作为首个田野调查地,妙峰山的民俗文化在1928年《妙峰山》一书出版后便受到了民俗学界的关注。中国民俗学学界普遍认为妙峰山民俗文化是北京传统民间文化,甚至是北方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象征。
民俗文化因为经济、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阶级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在民间世代传承,有着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神仙鬼怪》是中国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1908-1989)在民国时期所著民俗学代表作 事物掌故丛谈 丛书之一。 《神仙鬼怪》主要描述民间对各路神仙狐妖的传说掌故,不仅包括玉皇、城隍神、财神、观世音、八仙等为百姓所熟知和敬奉的神仙,且还有一些被神化或者妖魔化的动物形象,如白蛇、狐妖等。这些历来就是普通民众感兴趣的话题,经历朝历代的涂抹,越发显得神秘莫测。书中还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观世音是男是女、八仙是否真有其人等进行了考证和阐释。 新时代、新包装。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心校订、推出这套探究中国日常民俗百科全书 事物掌故丛谈 (小精装校订本),包括《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以及《中国游艺研究》全10册。 追本溯源,是 事物
民间百神是指中国俗神。中国的俗神,种类各异,数量繁多。本书选取一百位,分为七类,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简要介绍。全书图文结合,写作严谨,引文、注释详尽,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既对中国俗神文化进行梳理,也想通过神仙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笔者力图充分汲取学术界近三十年相关研究成果,在尊重借鉴前人图谱的基础上,新制仪礼图,以补前人图谱之憾。 《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为《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仪礼》中专言嘉礼者凡七篇,即《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而《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 嘉礼卷(上)》主要内容为《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四篇所涉及的方位图。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民俗学丛话》由上下两篇构成,主要包括:喜鹊、喜鹊登梅到七夕鹊桥会——民俗象征体系话题;本土文化田野上的红高粱——有关地方产食民俗文化的话题;隐语、黑话和口语说话习俗——民俗语言和语言民俗;中国北方民族萨满祭祀及其歌舞乐——民俗文化形态研究的话题等。
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家李家瑞从古籍文献中辑出与北京风俗相关的资料,汇编为《北平风俗类征》,其中关于年节岁时行事的内容汇为 岁时 一门。我们将其单独整理出版,就是《北平岁时征》。本书首章为 全年 ,后按 一月 至 十二月 排序,章下再以日期为序,罗列每日行事,涵盖全面,内容丰富,可称老北京的 岁时行事历 。 《北平岁时征》是一部为学术研究而编纂的资料集,编者搜罗文献时,不但穷尽了目力所及范围内的古籍,而且还遍及报纸、歌谣、俗曲等前人所不措意的文献。在现存的北京岁时文献中,论搜求广博、用功深湛,以及对时代变迁的体现,当推此书为*。童轶先生是青年文史研究者中的 有心人 ,在标点本书的过程中,又根据原始文献,对文本做了认真的校勘,纠正了原编的一些错误,使《北平岁时征》
《岁时令节》是中国民俗学大家杨荫深先生(1908-1989)在民国时期所著民俗学代表作 事物掌故丛谈 丛书之一。 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演变的《岁时令节》一书,主要记述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和仪式从古至今的演变。既有传承至今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一些失传的节日,如天贶节、十月朔等。在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时,尤其详细阐述了这些节日期间的饮食情况、奇闻异事,这些阐述都有确切的来源和出处,对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同时也可看到古人妙趣横生的日常生活。 新时代、新包装。上海辞书出版社精心校订、推出这套探究中国日常民俗百科全书 事物掌故丛谈 (小精装校订本),包括《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以及
本集采访拍摄的庙观包括祠墓,分人文始祖庙、先贤神化人物庙、道教宫观和佛教寺庙四部分。本应将儒教列入一类,但由于陕西省保留完整的文庙只有韩城市等数处,兴平市只遗留了大成殿,因此将韩城文庙列入先贤神话人物部分。每部分只是现有庙中的较少代表,共有84庙。每庙有文字简介和十余幅图片,旨在使初人庙者对该庙有较完整完整的认识。每个庙都是一个社会单元,形式和内涵都非常丰富,并且日日月月年年都在变化发展之中,在短时间内要把庙会拍好是太不容易了,而我的拍摄都是在匆忙中完成的,因此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故请读者谅解。
《四郎探母》是传统京剧剧目,作品形成于清代。剧情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与《杨家将演义》的情节有所不同,宋将杨四郎(延辉)被俘,改名木易,与辽国铁镜公主成婚。15年后,杨母佘太君率军来到雁门关。四郎得铁镜公主诓来的令箭,私往宋营探母,又连夜赶回辽邦,被辽主萧太后擒拿问斩,经铁镜公主等求情,方获宽宥。本剧据称为道光四年(1824)的庆?N平班戏单中即已著录此剧(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刻的《都门纪略》记载余三胜、张二奎、陈鸾仙(凤林)等演员都擅长此剧。全剧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种种人伦之情,苍凉凄楚,哀婉动人。该剧人物不少,行当配置相当整齐,唱念安排得当,唱腔也丰富而优美。尤其《坐宫》一场,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通过板式的变化、多层次地揭示了人
本书为 发现闵行之美 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全书叙述了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民族工业巨擎 闵行地区 四大金刚 的发展历史和故事。 四大金刚 分别是指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这四大民族工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百上千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集宝丰县城南7.5公里马街村旁的麦田里,以天为幕,以地为台,说书亮艺,以曲会友,演唱的曲种达三四十种,曲目数千个,可称 书山曲海 。方圆百里数十万民众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会,听书、写书,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堪称我国民间艺术之奇观。本书即是对这场盛会的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