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部系统研究中国电竞文化的学术专著。作者借助斯图尔特·霍尔等人的文化循环理论,同时又扎根于中国具体情境,特别是聚焦于电竞文化这一复杂统一体,以深度挖掘和阐释中国电竞文化的文化表征和爱国主义认同,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物质文化消费关系网络、从业者自我规约、产业平台化结构等问题。这一文化循环不是简单的线性循环,也没有固定的开端和结尾,而是相互重叠和相互缠绕。本书依托文化循环理论框架,同时又有所突破,能够较为系统地分析中国电竞文化的内在因素及其动力机制,特别是其话语、认同、生产、消费与治理五个重要文化因素间的相互关联与循环动力。
本书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汇编,内容分为五大部分:1.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2.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3.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4.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5.非遗保护实践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部分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昔生存状况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中国文化金融导论》既可以看作是李镇西先生关于理论与实践的一次系统性的思考,也可以看作是时代发展催生的一个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努力克服材料、理论及实践总结中的各种困难,在文化金融的研究领域开了先河,是一次性、尝试性的突破,可喜可贺! 面对鲜活而又生命力勃然的文化产业,李镇西先生以特有的理论敏锐与文化担当,排除干扰,潜心治学研究,终于将这一著作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相信,李镇西先生《中国文化金融导论》-书的出版,会启发更多的有志之士,对文化金融理论及实践进行更系统性、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新突破、新发展。
本书重点跟踪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以整体运行、区域动态、要素市场、行业发展影响等为基本内容,综合研究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梳理区县及国家文创实验区的产业现状与发展经验,对部分行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深入探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是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为主发起人,联合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众多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共同编撰而成的年度报告。2014年度的报告秉承以往年度报告的编撰原则,继续以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微观企业主体为重点分析对象,全力考察那些充满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的文化产业企业和企业家们的经营行为。此外,为了全面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还将在报告中重点探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在2013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行为和商业模式。同时,我们也将在报告中对相关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本书分为欧洲篇、美洲篇、非洲篇、亚洲篇篇,对16个国家的国家(文化)公园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各国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对台湾海峡两岸几十个社区个案和企业个案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文化资源论、战略管理学、文化符号学、创意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原理为理论工具,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方法,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的概念、特点、规律、模式与战略等进行系统讨论,构建出一个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推进在地产业发展和在地社区建设的完整体系。
本书从教育传播学经典的布雷多克7W要素出发,即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对象、教学效果、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按照“应该是什么”“现状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对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教育电视的现状、问题及转型路径进行研究,尝试建构教育电视的新定位。从教育与传播的关系、教育传播的发展与再融合出发,结合我国教育电视发展的现状,对教育电视创新发展影响的辩证认识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健康传播:理论到实践》(第2版)全面介绍了健康传播领域的理论和各种专题内容,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健康传播项目开发、实施和评估的操作指南。本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健康传播干预的方法,以及健康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为关系,具体阐述在健康传播语境下行为、社交及组织传播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是总第7辑,所选文章在横跨古今的话题辩论、五彩缤纷的研究视野、生动活泼的现象扫描里,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的历史与未来、后疫情时代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中国数字游戏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华文化艺术国际传播的关键词、中国体育电影面临的困境与艺术形式突破路径等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追踪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