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是民族文脉延续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能给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项遗产,均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演变,是同类遗产中的卓越代表。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的是2001-2009年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世界遗产项目,都具有文化多样性、厚重历史积淀和重要保护传承价值,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成分。比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具体的操作环节
作者在1982年和1985年曾跟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子云先生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言传身教之中受益颇多。1984年和1991年又分别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泰安举办的“石刻学“学习班、江佃扬州举办的”全国古代碑刻艺术传拓技法提高班“。在从事传拓工作的二十多年中,结合自己在故宫、扬州、西安等地学习和考察取得的经验,吸取了南北广阔不同的传拓技法特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西北地区气候特点的传拓技法。双利用多年来主管图书资料的工作之便,将历代金文及石刻文的拓本,选出其中有代表性者,以时代为先后加以排列并附以说明,编写了《传拓技艺概说》一书。本书分上、下编。上编重在介绍什么是传拓和传拓学、传拓法的起源、发展和完善过程,传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下编介绍传拓技法及其相关的知识,以期更多的人认
热贡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和藏族人民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使人在观赏中享受透空的艺术。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波,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以行善济世为己任,是当之无愧的海上保护女神。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 亿多人,妈祖信仰遍布全球,世界各地民众纷纷信仰妈祖,祈求妈祖永保平安
《澄怀观道》作为杭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性作,坚持独立研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独创性、系统性的目的。《澄怀观道》题材广泛,针对当前非遗保护的前沿、热点和主要保护方式,都在一定层度上提出了他个人的思考和见解。通过跨领域思维碰撞,凝练新的思想方法,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为杭州市非遗保护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子书写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这是一部由作家与学者合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作者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文物实物的三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 木兰传说 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上编《历史源流》里,系统地阐发了 木兰传说 所经历的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流变期等六个历史发展阶段。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代表。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单霁翔先生的《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书,在正视我国城市化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基本建设热潮及旅游热等使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强调反对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必须意识到今日中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这部只有10余万字的专著中,不仅分析论述严谨,而且图文并茂,因此很有可读性,相信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一位文化遗产朝圣者的精神行程。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世界中,他关于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论述驾驭着描写对象,既自由地飞驰着想像,又渗透着他对于自然、社会、城市、文化的忧患意识。在全书五章二十八节中有许多环节表露着作者悠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展的文化视野及心态,给读者心灵带来的是震撼、冲击与穿透的力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演出时,人影的动作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道具小、演出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这种艺术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粤剧表演质朴粗犷,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藏戏艺术,历史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起源于距今600 多年以前,比国粹京剧还早400 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本套丛书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用绘本故事的形式向小读者讲述中国传统工艺。是和3-7岁年龄段儿童阅读。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是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的孩子看中国自己的图画书,听自己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文华根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早的国家。中国之蚕桑不仅历史悠久,其丝织技艺也堪称一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彩,美若朝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 580年历史。南京云锦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郁庄重,显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便有诗词如是说:“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